《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docVIP

《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 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共同诵读学习目标) 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信可乐也(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 ) 夫人之相与(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向之所欣( ) 亦将有感于斯文( ) 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 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 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 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总结:本文不重写色彩,生机,美艳,更多的是在写山岭林竹清水,因此文本写景淡雅脱俗(板书:景淡雅) 2、这宴集序,前两段除了美景,还介绍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时间、人物、聚会。古人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四美,所以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信可乐也!(板书:事文雅)(板书:乐) 3、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文中哪个反复出现的动词,引起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请找出这个动词以及它所在的句子。作者为何发生了情感的变化? 确定:乐——痛——悲(板书) 动词:俯仰(板书) 句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提示情感变化的原因:这样由景及情由乐转悲的例子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美景之后便“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是在为自己的身世而悲,王羲之在为什么而悲?他悲的是:人生,死生,时光……在俯仰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自然美景,天地万物使人心旷神怡,怎不乐哉?然而快乐是有限的,快乐得到满足之后,便会心生乏味。于是俯仰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只能痛苦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美好?又在俯仰之间,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兰亭已矣,盛筵不再,只能痛苦感慨“曲终人散,物是人非”;又在俯仰之间,“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如白驹过隙,岁月的年轮终将驶向终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恨绵绵无绝期”。而这痛,又不是一己之痛,王羲之发现“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时代不同,感概却相同。正所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俯仰,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动作,也不是一个瞬间,更是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叩问求索。念及此,怎么能不痛哉悲哉?王羲之超越个人的痛悲,唱出千古同痛同悲,显出高雅的情怀。(板书:情高雅) 4、王羲之是否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庄子的齐生死论认为“生不可乐,死不必恶,依道而行,随遇而安”魏晋时期,偏安江南的大夫们大多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你认为《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死生观和老庄的思想是一致的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作总结:不一致。在王羲之看来,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但对生的留恋,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情感。因为人生无常,所以珍惜时光;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文集不朽。这种情怀分外高雅旷达,彻底否定的老庄齐死生的观点,树立的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也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的国度和平美好,人生充满希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