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自然环境与经济制度、生活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影响古代社会经济波动的因素。;从渔猎到采集,从圈养到耕作,原始社会的形态由母系血统父系血统转化。原始社会初期,女性从事的采集业以其稳定的收入成为原始人群生活方式的主导。随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和工具的革新,剩余猎物和剩余食物种子的出现,身体条件更为强壮易于大规模耕作的男性逐渐取代了女性成为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性别群体。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逐步转化,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国家诞生了。在人类产生、开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始终与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社会中,自然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一 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一〕气候的变迁;1 自然环境的变化
a 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
b 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
2 生态环境的破坏
a 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b 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因此,考察中国古代的资源禀赋,对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及特征有重要的意义。;1 土地面积
地理面积
地形特征
耕地面积
;1 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矿产资源的种类
矿产资源的分布;经济制度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也受到人们固有观念的影响。在物质环境相似的根底上,不同的观念、习俗便会直接影响人们在制度选择上的偏好。“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观念,它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开展,制约了中国对近代化经济社会模式的选择。;1 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管子模式与商君书模式
制度选择的人文因素〔中国历史的悖论现象〕;1职官设置与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产生
中央集权制的加深;在古代,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与土地是固定的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开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开展。因此可以说,人口既是古代社会开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兴旺的标志。;我国古代人口经历了四个开展台阶,在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开展特点。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交替现象,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人口规模和增殖速度也会受到限制。从历史上看,气温的升降与人口的增减大体一致。汉唐人口顶峰期和清代乾嘉盛世都处于气温上升期,魏晋南北朝等人口波谷那么处在气候寒冷期。;1 古代经济增长的前提
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彻底,导致中原地区畜牧业不兴旺,农业居于主导地位。
影响古代农业生产的要素
耕地、气候、灾害、人口、政策。
2 人口与耕地的悖论
古代社会前中后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变化。;1 人口周期性波动的原因〔马尔萨斯陷阱〕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2 波动的具体情况
总体趋势
具体情况
3人口波动所反映出的经济问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与流动同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根本的生产方式。土地是社会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人与土地结合十分紧密,导致人口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和“农本商末〞观念,政府的户籍制度都使人口流动受到了阻碍。因此,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主要呈现凝固状态。人口的流动主要呈突变状,往往与人口周期性波动的波谷同时发生。这种突变式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两次,总体趋势是从黄河中下游地区流向长江流域。;1 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政治中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二〕影响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的因素;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根底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开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根底。;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小农经济界定为: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根底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特征的小生产。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根底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那么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三〕农业高剥削率1 赋税制度的变化2 地租的变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陈洪 第四编 唐五代文学 绪论及第一章.ppt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陈洪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陈洪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ppt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陈洪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及第一章.ppt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03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pptx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07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六章 汤显祖.pptx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08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七章 《西游记》.pptx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09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八章 《金瓶梅》.pptx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10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九章 晚明诗文.pptx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pptx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2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3-1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之1.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4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6 中国旅游地理第六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7 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8 中国旅游地理第八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09 中国旅游地理第九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11 中国旅游地理第十一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12 中国旅游地理第十二章.ppt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件 13 中国旅游地理第十三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