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课件设计.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唇齿相依互学习 ——唐朝和新罗的交往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来往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唐朝传入新罗的有什么? 新罗派往唐朝或传入唐朝的有什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玄奘西游取真经 ——唐与天竺的关系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玄奘西游 玄奘在西天取经 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玉门关 阳关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玉门关 阳关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玄奘从印度带回大小佛经经典520卷,凡657部;他把老子的《道德经》和《秦王破阵乐》译成梵文。最重要的是,他用了19年的时间进行译经工作,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约1300多万字,对佛教的传播作出杰出贡献。 明代木刻《玄奘译经图》 慈恩寺的大雁塔 (经塔) 玄奘西行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影响?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 “对于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书是基本史料,7世纪前后印度混沌的历史地理,赖此书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乱中稍有秩序。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唐朝的繁荣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二、鉴真东渡传道艺 ——唐与日本的关系 鉴真东渡 鉴真为什么要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遇到什么困难? 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 鉴真大师在日本备受尊崇,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大师还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传到日本,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传播汉语言文学乃至书法方面,鉴真大师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鉴真大师对日本医药学也有重大贡献。鉴真大师本人就是一位名医,东渡时又带去了许多药物。日本人对有些药物不能分辨,根据淳仁天皇的旨意,已经失明的鉴真大师“一一以鼻别之,一无错失。” 在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塑艺术、汉语言文学、书法、医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鉴真盲目航东海 舍己为人传道艺 ——郭沫若 唐风洋溢奈良城 一片精诚照太清    玄奘 鉴真 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事迹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 人物 不同点(路线、目的) 相同点(精神、作用) 鉴真 玄奘 找一找鉴真和玄奘有哪些异同点? 路线是向西, 目的是为了学习印度的文化 路线是向东, 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 都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遣唐使 什么是遣唐使?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唐朝? 遣唐使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 交流的使团 阿倍仲麻吕 空海 (晁衡) 遣唐使 什么是遣唐使?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唐朝?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建筑 服饰 和服 唐装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货币 文字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日本文字 中国文字 社会习俗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东罗马帝国) 三、唇齿相依互学习 ——唐朝和新罗的交往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来往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