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致富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致富故事 1 因为对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初中毕业那年,她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回家创业,走上现代农业创业之路。创业之始,她积极参与父亲的大棚种植,从中看到了父亲的辛苦,感到了经营的困难,也发现了传统的营销模式时时刻刻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喇嘛地村也有发展蔬菜冷棚的条件,但是村里建冷棚种蔬菜的积极性不高,眼瞧着别村百姓赚大钱没有自己村民的份,时任喇嘛地村委会委员、妇代会主任的鲍文华十分着急,同村“两委”班子一起决心下大力量,引导、扶持村民发展大棚产业。他们规划设计出了产业发展基地,开始做群众的工作。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之一,鲍文华也同样走门串户地给群众做工作,引导农民建大棚,可是群众对此都持怀疑态度,他们说:“说得这么好那么好,你们几个怎么一个大棚都不建呢?”这话让小鲍无语,内心十分震动。邻村产业基地挣大钱的消息,鲍文华可是听得多了,每次听到都让她十分羡慕,她真的希望村里也快些建起一片大棚,让自己村的村民也能够通过这一产业发家致富。可是,如果村班子成员们不拿出行动,就没有说服力,群众就只有坐失良机,看着别人挣钱没自己的份。 做给群众看!鲍文华横下了一条心,干吧,没钱借贷款也得干,先把棚建在基地上。 那个时节,她四处奔忙,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顺利借到了贷款。在村里规划的蔬菜产业基地里,她投资26万多元,依靠租地换地等办法,率先成功建了17亩蔬菜冷棚,并栽植了硬果番茄。 以后给群众做工作就顺利多了,在她的带动下,全村一下建起来100多个棚,成了全镇一个新兴的设施农业大村。 凭借镇里技术力量的支持,再加上种植户不辞辛苦的劳作付出,待蔬菜成熟,喇嘛地村的硬果番茄获得丰收,价钱一路走高,所有产业户都挣了大钱,小鲍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她不仅收回了投资,还每亩收入2000元,手里不但有了棚,还有了钱,成功地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喇嘛地村的蔬菜产业冲破了这一潭死水后,焕发了勃勃生机。仅在几年的时间里,全村的蔬菜大棚产业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现在1500多亩。她自己建的大棚成为王爷府镇首屈一指的硬果番茄产业发展基地。产业有了,又雇了10多个工人,这些人都是家里没有多少地,没有一技之长人员,他们每年在大棚里就能收入2万元左右,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喇嘛地村的专业合作社也成立起来了,鲍文华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她凭借着做事干脆、诚实守信的性格,得到了外地老板和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多年的历练,让她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蔬菜经纪人。每年蔬菜上市的季节,她都会帮助老板收蔬菜,不仅老板收到了新鲜无公害的蔬菜,种植户也不用犯愁蔬菜卖不出去,不出家门就卖个好价钱。她凭着自己的聪慧,使喇嘛地村的蔬菜交易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勇立潮头,帮助乡亲们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现如今,喇嘛地村蔬菜大棚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每亩大棚每年可为农户带来5000元至1万元的稳定收入,特别是2021年,每个棚的收入均达3万元,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本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减少。 鲍文华这个纯朴的青年农民凭着一股不甘人后、敢打敢拼的劲儿,脚踏实地地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谱写出了光辉的创业历程,为自己也为乡亲们圆了致富的梦想。 2 雪未消融,地未解冻,每年此时都“猫冬”的阿城区双丰街胜祥村新化屯的农民们,今年可没闲着。忙啥?记者到屯里一探究竟。 走进村民白凤霞的家,她正坐在炕上系塑料袋,“以往秋收后,我们就‘猫冬’,在家打牌、玩麻将、走西家串东家,要等到来年春天才开始种地。”她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办起了景超食用菌种植基地后,我们都忙起来了。”说着话,手上干活的速度却不慢,一会儿的功夫,身边系好的塑料袋就摞成了一堆,“这些塑料袋是用来装食用菌原料的,系一个袋0.01元,一天我最多能系3000袋,能赚30元。” 白凤霞讲的景超食用菌种植基地,是该村村民白景超和其他四户农民共同创办的,记者跟随他走进了栽培食用菌的温室大棚。 大棚内,记者看到菌袋整齐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一台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器显示温度8℃、空气湿度77%,白景超拿起喷头开始为食用菌浇水,他告诉记者:“一般温室大棚的温度不低于零下5℃就可以,为了控制好棚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晚上要起来好多次,虽然辛苦,但毕竟这是自己的事业。” 创业前,白景超在外省一家食用菌种植户家给人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而这期间的收入也在不断水涨船高,本应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说:“我能明显感觉出来,从咱国家到地方政府,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扶植政策越来越好,如果不好好

文档评论(0)

亦起学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湖北亦贤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1023MA4F181CX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