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美育的教育方式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不少大学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中,国学经典的美育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课程美育目标模糊不清。基于此,主要围绕中华优秀国学经典中较常见的三种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养正气?立君子的修身之美、仁者爱人的博爱之美展开分析,对完善高校“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提出建议,从而为优化大学美育课程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国学经典;审美教育;教育方式
于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央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近几年来,社会兴起一波“国学热”,下至各地中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上至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因此,关注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而相比于国学经典的德育、智育价值,其美育价值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一、中华优秀国学经典的美育价值探析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天人合一”是一种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始终的思想,是解释、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不外乎是《老子》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乃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孕育于“道”的“自然而然”规律中,也应顺乎于自然发展的规律。各家关于“天人合一”异中有同,都赞成“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和谐之美几乎贯穿中华优秀国学经典。如《诗三百》中随处可见风景自然的摹画:《七月》里“女执懿筐”“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农耕生活和谐图景,《芣苢》奏出的劳动欢歌,《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更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凸显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又如《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凭借、顺应自然的自由之境,《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交融。至于后来的诗词文体,尤其是专辟的“山水诗”“田园诗”,从自然风光到农业文明,从处世之道到为人原则,大到阐发宇宙运行规律,小到生活琐事,无一不在强调人与自然本质相通、和谐统一的道理。及至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时代,人类对发展的欲求一时占了上头,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平被打破,“人定胜天”“先污染后治理”等口号的提出,导致的是“雾都”“霾都”“物种变异”“全球变暖”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沉痛的反思中,国人从国学经典中重新挖掘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适用于农业文明社会的智慧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荒原化身为林海的“塞罕坝”奇迹、攀枝花三堆子的造林传奇,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祖国大地上演,呈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再次揭示了人与自然本质相通、和谐统一的真理。(二)养正气、立君子的修身。之美“养浩然正气,扬君子之风”是不少国学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而国人的“君子情节”在美育层面亦有积极意义。在儒家看来,“仁义礼智信”是君子的修身准则。“仁”是修身养性第一则,心怀“仁”者,善良温厚,不急不躁,如《礼记?儒行》所言:“温良者,仁之本也”;仁亦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境界,是高于肉体的精神指引,君子为实现“仁”,可以做到“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义”即正义、道义。“义”往往与“利”相对立,君子以“义”修身,不仅要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扰,在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前,也要毅然地“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信”常与“义”并举,是中华传统美德,“背信弃义”为君子所耻,“信近于义”,则“言可复也”(《论语?学而》)。至于“礼”与“智”,若说“礼”是展现个人修养的窗口,那么“智”则是显露个人知识素质的门户,此两者在儒家诸篇多有描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旅游不文明、殴打教师、拒扶老人等事件,却暴露出当前整体社会道德水平下滑这一问题。除此之外,当代社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患有“空心病”,这是一种由价值观缺乏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感到人生迷茫,不知生活的意义。而培养人的美好品德与塑造正确价值观,正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崇高美德与人格精神,也熔铸于中华优秀国学典籍中。因此,为加强高校学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美好个人修养,高校“国学经典导读”课应重视课程美育目标的设立,在儒家经典作品中挖掘“仁智礼仪信”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追求“君子”高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