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右,3249卷,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明朝末年(1644年)共4000多年的历史。 纪传体的优点 这种结构由于是以人物性格为叙事逻辑,故能增强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使结构内部血脉贯通,浑然一体。 “它可以较好地弥补编年体结构以事件为中心,见事不见人,人物为事件所淹没的弊病。所以,将之错综运用于编年体结构之中,就有可能获得既反映了有关政治方面的兴衰治乱之迹,又突出人物在历史运转中之作用的双重效果。”(纪德君) 纪传体的不足 尽管如此,但纪传体的结构技巧同样存在一些不足,这点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早有洞察,他在《文心雕龙·史传》里写道:“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重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这段话很精到地道出了纪传体的缺陷。 它能集中笔力刻画人物,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却不利用叙事,尤其是多人一事,却得“数人分功”,有“失于重复”、“病于不周”之弊。 当代香港学者劳悦强还指出:“由于纪传体往往限于传主本身的行事欠缺主题性,而且传主一生经历的不同事迹,其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纪传体本身并不利于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的发展,而事实上,除开少数例外的作品如《史记·荆轲列传》,纪传体历史也并没能够提供环环相扣的叙事范本。”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唐 杜佑《通典》为我国第一部专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共二百卷,约一百九十万字。 三通 南宋 郑樵《通志二十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宋末元初 马端临《文献通考》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合称为“续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为“清三通”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及《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 “十通”卷帙浩瀚,共2660卷,贯通中国几千年的文物制度历史,实为典章制度的渊海。 五、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南宋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将《通鉴》中千余年史迹,按时间顺序,分编为239个题目。 《绎史》(远古至秦末) 《左传纪事本末》(春秋) 《通鉴纪事本末》(战国至五代) 《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 《宋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末》 示例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到卷十一,其中每卷各分上下两部分,合共23个主题,详见如下:? 卷八上 宦官亡汉 卷八下 黄巾之乱 韩马之叛 袁绍讨公孙瓒 卷九上 曹操篡汉 卷九下 孙氏据江东 刘备据蜀 卷十上 吴蜀通好 诸葛亮出师 吴侵淮南 魏平辽东 卷十下 明帝奢靡 司马懿诛曹爽 吴易太子 诸葛恪寇淮南 卷十一上 魏灭蜀 淮南三叛 司马氏篡魏 卷十一下 晋灭吴 羌胡之叛 陈敏之叛 拿嘉靖本《三国演义》与之对照,可以发现在回目上,除了其以整齐的七字句作回目外,形式上根《通鉴纪事本末》完全相同。 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上跟《通鉴纪事本末》的相通之处,更是不言而喻了。而书中“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更是鲜明地体现出纪事本末体的特点。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 自《左传》以后的编年体史书,多以纪事本末体作为补充的形式,以济编年之有时而穷。但纪事本末之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是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始的。 《通鉴纪事本末》把《资治通鉴》一千余年间的大事,归纳成二百多个题目,将“事件的互相关联以及因果关系并不容易一目了然”的通鉴式编年体,改为“根据史事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直接点出它们之间相承的发展脉络,依照史事的本末先后,重新安排和分卷组织”的纪事本末体。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 宋代杨万里评价其书道:“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乎!有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在林甫之为也,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之源,

文档评论(0)

精品大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类课件,PPT课件,ppt课件,专业类Word文档。只为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