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ppt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功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群体对成员的意义: ——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物质、精神;分工协作;群体能力大于个人简单相加); ——个人信息来源、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心理学:个人在遇到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尤其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安全的行为范例); ——表现与实现自我的场所(个人成就感只有得到群体承认才能得到满足)。; 二、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1、群体意识决定群体传播的结构 群体意识——(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不仅指成员之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成员在群体中得到某种满足而产生的认同感。  ; 群体意识不同,群体传播呈现不同结构: 信息流量——互动和交流频度高,合意基础好的群体中,信息的流量大,覆盖面广。 信息流向——单向与双向;传播机会是否均等。 群体意识的质量高,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强;合意基础越好,越是民主的群体,其成员的传播机会越能得到保障。;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准则。其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职责;(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规范对群体传播的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分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与行为的效率。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个人如果与群体规范冲突,就会面临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不仅制约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而且对外部信息的传播效果也有重要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观点,如与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可加强其说服效果;反之,则阻碍其成员接受。在群体意识强的成员中,这种规范还会唤起“自卫”行为,使外部说服产生逆反效果。 ;凯利、沃卡尔特的群体规范与??反规范”说服试验;;;阿什的趋同行为试验; 群体压力下的错误判断,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的信息的正确率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信任态度。 二是趋同心理: 或“从众心理” :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制裁。 S·莫斯考维西的心理试验则证明: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hard core),当他们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的强烈性时,可对多数派产生影响,甚至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分两方面:一、信息本身的传播;二、相伴随的情绪传播,两方面都受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群体暗示:间接示意,而非直接说服,使人接受某种态度或从事某种行为。类似医学的催眠暗示。 参加者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使人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分析能力。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都会成为强烈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动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速度快的原因:在现场亢奋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控制力,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或观点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激烈行动,并迅速引发人群整体的激烈行动。 球迷骚乱、印尼的迫害华人事件等。;;  突发事件时,常规方法难以应付,最省力的反应即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动,于是出现相互模仿、循环模仿。 这种模仿基于人的安全(防卫)本能。在高度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 但其结果可能不安全,如失火时的选择。 在突发事件中,或在某种情绪支配下,成员没有辨别信息的时间。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只能是非理性的模仿过程。; “匿名性”原理: 群众骚乱中,平常循规蹈矩的人也可能有越轨行为。集合行为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知道其姓名和身份,处于没有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责任感和控制力,在 “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宣泄原始本能的行为。 姓名和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和标志。正常状态下,这种定位隐含着社会性的约束,隐含着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自控能力。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