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五年级上册语文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文本+表格共2篇)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上册语文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文本+表格共2篇)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12 古诗三首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远山薄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