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追寻红色脚印主题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二】 7月8日,在涂校长的带着下,我们武师附小党总支50余名党员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怀念与崇敬之情,踏上红色之旅,来到红安县党员教育基地,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红安,我国有名的将军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依据地的中心,是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23位将军的家乡。在26年革命斗争中,红安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宏大事业奉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正是这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换来了这荣耀的红字,黄安由此更名为红安,红安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字命名的地方。红安人民坚决不移的革命信念孕育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红色之旅第一站是苏区名镇七里坪长胜街,这里是红安苏维埃红色政权成立、进展壮大的地方,至今仍保存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走在古朴的街道,看着道路两旁静静排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等革命遗迹,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这里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气息。 下午我们来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进行纪念仪式,仪式结束后,讲解员带着我们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雕塑,我们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特殊让我们震撼的是馆内利用声、光、电大型模型再现黄麻起义的情景,那一束束火把,一阵阵枪声,惊心动魄,我们仿佛也被带回到战争年月,沐浴着那枪林弹雨。 一天的参观学习,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更应当坚决信念,把红安精神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理想,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要立足岗位,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精力,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争领先锋;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不畏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的无私奉献精神,仔细履行每一项职责。 追寻红色脚印主题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三】 翻阅1927到1937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拓井冈山,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基,在这纵横几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深邃的历史内涵,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精神的洗礼,并从先辈们的奋斗轨迹中思索26日到29日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重踏长征路活动,追随着先辈们的脚印,我们踏遍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依据地。 井冈山篇-巍巍井冈山 深邃历史内涵 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我们此次旅程的第一站,当我们的车队驶入它的怀抱时,巍巍五百里的山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开拓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宝井冈山精神。如今,井冈山到处都留有红军的脚印,革命遗址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对巍巍井冈山的敬畏,对先烈们的敬畏,依次参观了黄洋界、象山庵、八角楼、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大井革命旧址。站在先辈们奋斗的地方,触摸着他们用过的物品,看着一幅幅陈旧的相片,一件件尘封的文物,我们窥到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是一种精神。在黄洋界,站在炮台边,远眺群山,黄洋界保卫战宛如就在眼前重演。一炮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一条妙计、一个战略取得了保卫战的完胜。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就是毛泽东同志为这次宏大保卫战胜利而作。如今身临其境,当年击中敌军指挥部的隆隆炮声和红军的欢呼声、锣鼓声依稀还在耳际回荡;在黄洋界,站在毛泽东和朱德等革命先辈挑粮的地方,内心震撼不已。往下看,是曲曲折折的山路,险峻,陡峭,单独攀登尚有难度,何况肩上挑着沉重的粮食;在大井革命旧址,一件件遗物使我们肃然起敬,看到了当年厮杀用过的大刀、长予、土炮、土枪,经过很多战斗的军装、军旗、军鞋布衣,上面还带着战场的硝烟,还有带血的遗迹,一张张先烈的照片,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是那样的生疏,又是那样的熟识,千千万万红军的遗容,与我们零距离,面对面,脸对脸,凝固在历史的瞬间,仿佛您们有多少话要对我们讲,又有多少事儿要对我们谈。我们的心跳的快了,零距离接触,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仿佛心在一起跳动,血又在一起沸腾,刹那间,在我们面前您们又是那样的高大、庄严,巍巍身影化作宏伟的井冈山;在八角楼,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曾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看着室内的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