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NO油田裂缝发育模式及水平井开发优化研究.docx

EBANO油田裂缝发育模式及水平井开发优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BANO油田裂缝发育模式及水平井开发优化研究 0引 言 具有孔缝双重介质的裂缝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上产能差别大,产量递减快,一旦见水后含水上升快,甚至出现暴性水淹,采出程度较低,裂缝预测及高效开发对策成为行业的研究难题之一 1 油田概况 EBANO油田位于墨西哥湾西岸中部,AMAULIPAS省、SAN LUIS POTOSI省及VERACRUZ省交界处。构造位置上属于Tampico-Misantla盆地Tamaulipas隆起带(图1)。Tampico–Misantla是墨西哥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位于西部马德雷山脉隆起区与东部大陆架断裂带之间,已证实2套含油气系统,分别为广泛分布的侏罗-白垩系-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和盆地西部的晚、中侏罗-中侏罗含油气系统,其中,前者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 EBANO油田为浅层裂缝-孔隙型稠油灰岩油藏,石油地质储量为6.3×10 EBANO油田1911年投入开发,初期采用直井开发,高峰期日产油最高达1.2×10 2 裂缝识别预测及发育规律 2.1 裂缝发育规律 崔晓朵等 EBANO油田Ksf和Kan储集层主要为泥质灰岩和灰质泥岩频繁互层,在Ksf层底部存在20~30m区域灰质泥岩夹薄层页岩。前人未对Ksf和Kan层中裂缝是否穿过泥岩夹层及Ksf层底部区域灰质泥岩层裂缝发育状况进行过研究,对Ksf和Kan层是否为2个独立的油藏还是上下连通油藏认识不清,导致开发布井时Ksf和Kan层采用分层系开发还是合采存在较大的争议。 据新钻井的成像测井资料可知,主要裂缝近南北向,次要裂缝近东西向,同时水平缝也较为发育,水平缝主要为层理缝。裂缝主要以张性裂缝为主,剪切裂缝较少。EBANO-2001井成像资料表明,从Ksf层到Kan层全井段均分布裂缝,区域灰质泥岩段裂缝也较为发育。EBANO-1057井的PLT测试资料显示,在区域灰质泥岩段517~622m处为裂缝发育段,日产油为9.20t/d,为主力产层之一,大裂缝沟通了Ksf或Kan层。 区域灰质泥岩段是否发育大裂缝,与该处的应力密切相关。当灰质泥岩层大于4m时 根据断裂带附近取心井EBANO-1040、1053、1057井观察的裂缝密度差异及取心井距离散断层或断裂带的距离,推测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宽度小于500 m,随着距断层距离增大,裂缝密度逐渐变小,主要裂缝带宽度为200~300m。 综合取心井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及PLT测试资料,该区裂缝发育规律为近垂直裂缝和近水平裂缝构成网状裂缝系统,断层规模较大区裂缝沟通Ksf和Kan层,离散小断层区Ksf和Kan层不连通,平行断层的主要裂缝发育带宽度一般小于300m。 2.2 裂缝分类及开发特征 为了进一步描述裂缝在纵向上的连通关系和在平面上的分布状况,利用2012至2013年新采集的2D地震资料,结合钻测井资料,确定裂缝储层发育带的反射特征,采用相干属性预测裂缝储层发育带。裂缝储层发育带表现为杂乱、空白反射特征;裂缝储层欠发育带表现为强反射特征;相干体在裂缝发育带有良好的响应,断层规模越大,断层周围对应的裂缝储层越发育。结合裂缝发育程度及油井产量划分3类裂缝发育区(图2):Ⅰ类,杂乱、弱反射特征,相干体纵向贯穿、横向规模大,裂缝发育,Ksf和Kan层上下连通,且连通性好;Ⅱ类,弱反射特征,相干体有异常、范围小,裂缝发育,Ksf和Kan层上下连通,连通性一般;Ⅲ类,目的层较连续相干体异常少,主要为微细裂缝区,Ksf和Kan层上下不连通。由于裂缝规模和连通性不同,3类裂缝发育区具有不同的生产特征。 Ⅰ类裂缝发育区具有初期产量高、递减较缓等生产特征。初期高产,平均单井日产油为16.57t/d;高产稳产期长,一般为3a以上。递减率相对较缓,初始年递减率为22.8%左右。Ⅰ类井裂缝规模大,渗流能力强,对产量累计贡献高(98.2%)。基质凭借微裂缝的沟通作用,对后期低产期产能起到一定贡献,但对产量的累计贡献较低,仅为1.8%。 Ⅱ类裂缝发育区具有初期产量较高、递减快等生产特征。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为13.71t/d,1a后快速递减至5.71t/d以下,维持长期低产。初始年递减率大于24.4%,6~12个月后递减减缓,年递减率降至10.0%以下。Ⅱ类井钻遇离散裂缝,虽然裂缝渗透率能力强,初期日产油较高,但裂缝储量规模小,比Ⅰ类井裂缝的贡献略低(76.4%),而基质借助微裂缝的沟通,经过长期的低产稳产对累计贡献达到23.6%。 Ⅲ类裂缝发育区具有初期产量低、递减较缓等典型特征。生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为6.00t/d,维持长期低产稳产。初始递减率较大,年递减率为36.0%。后期递减缓慢,递减率在10.0%以下。Ⅲ类井不发育大裂缝,仅发育微裂缝,虽然微裂缝的渗流能力比大裂缝弱,油井初期日产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