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之一。该平衡的维持需要正常的:;第一节 概 述;医学超级全之病生12凝血与抗凝;㈡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膜上GPⅠb-Ⅸ
经vWF与胶原或微纤维粘附 血小板活化并暴露
膜受体GPⅡb/Ⅲa Fbg与GPⅡb-Ⅲa结合
血小板聚集,变形
暴露磷脂表面
同时血小板产生释放反应(参与二期止血);血小板;图示:
在ADP作用下,血小板变形。;血栓形成过程;二、机体的抗凝功能;;PC+TM
FⅡa+TM;;㈢TFPI(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y)
主要由VEC合成,分子量为42000的糖蛋白。;三、纤溶系统; PAs
PLg
PAIs ;四、VEC在凝血、抗凝过程中的作用;医学超级全之病生12凝血与抗凝;㈡VEC的促凝作用
⒈ VEC损伤,则表现出促凝作用;
⒉ 分泌vWF,介导Pt粘附于内皮;还可吸附FⅧ。
⒊ PAI生成↑,明显抑制纤溶功能。;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出现瘀斑?
血压降低? ;致病因子;一、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㈠ 原因
1. 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等感染和败血症)
2. 恶性肿瘤(胰腺癌、结肠癌、肝癌、白血病等)
3. 组织损伤(大手术和创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
4. 产科意外(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等)
5. 休克
6. 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溶血、紫癜)
7. 其他:严重肝病、毒蛇咬伤、缺氧、酸中毒等。;㈡ 发病机制
⒈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⒉ VEC损伤,凝血、抗凝功能失调
⒊ 血细胞破坏、血小板激活
⒋ 促凝物质入血;医学超级全之病生12凝血与抗凝;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三、典型DIC的3个时期及分型; 分型:
⒈ 按DIC发生快慢分类
急性型 :数小时至1 ~ 2天内发病。主要表现:休克、出血
分期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见于严重感染、异型输血、严重创伤。
亚急性型:数天内逐渐形成DIC,表现介于急慢性??之间。
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
慢性型 :病程长,临床表现不明显,主要表现:器官功能不全
一定条件下可转为急性型。
见于恶性肿瘤、胶原病、血管瘤。;失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Pt消耗生成,实验室可见Pt和
凝血因子明显↓,主要表现:出血、休克。
常见于急性型DIC.
代偿型 : 凝血因子和Pt消耗≈生成,实验室检查无明显
异常,临床表现不明显(可有轻度出血和血栓
形成),见于轻度DIC。
过度代偿型:凝血因子和Pt消耗生成,出现FⅠ等凝血
因子暂时性↑,出血及栓塞症状不明显。
常见于慢性或恢复期DIC。;第三节 DIC的临床表现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DIC出血的临床特点:;二、休克;三、器官功能障碍;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第四节 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1.扩容 2.解痉 3.纠酸 4.抗血小板聚集
三、重建凝血、纤溶的动态平衡;
;典型病例; 诊断: 胎盘早期剥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医学超级全之病生12凝血与抗凝;⒈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⒉ VEC损伤,凝血、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