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ppt

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前小测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都得到了 的经济援助。 2、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是在 年。各国统一使用货币 。 3、欧盟成立的目的是 。 4、日本在二十世纪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二号经济强国。 5、日本在八十年代提出了“ ”的政策。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性质改变): 1、政权:从统一的国家分解为十几个主权国家 2、社会性质: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形势:标志着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结束 2、沉重打击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苏联的解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 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2年,国内一旅游团要出国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会出现的国名是( ) A.法国 B.苏联 C.意大利 D.英国 赫鲁晓夫改革之所以最终未获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未能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 B.未在政治上采取改革措施 C.未改变两极格局的局面 D.未根本突破旧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l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美国 1993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七十年代 科技立国 欧元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 联 解 体 赫鲁晓夫 改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目的: 结果: 解体时间: 态度: 带着问题学习: 列 宁 斯 大 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斯大林逝世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1894—1971)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但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的经济怎样的弊端? 1、改 革 背 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悬殊。 苏 联 解 体 赫鲁晓夫 改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目的: 结果: 解体时间: 态度: 改变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 2、赫鲁晓夫改革的过程 苏共二十大召开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全面否定斯大林 引起了思想混乱 (评价一个人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 ——没有实事求是的评判斯大林的功与过。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政治改革: (1)、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2)、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你感觉到有点熟悉吗?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经济改革——农业 经济改革——工业改革 ——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 联 解 体 赫鲁晓夫 改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目的: 结果: 解体时间: 态度: (斯大林模式) 改变斯大林模式 全盘否定斯大林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经济: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政治方面: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国际关系方面: 1979年入侵阿富汗,国际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卡法森林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20024141000030
认证主体深圳市尹龙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ATBK8X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