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
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 ”①。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包括朱权、朱载堉也都为前期宫廷杂剧的形成和迅速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明初大量皇族作家参与杂剧的创作,这是过去历代王朝所没有的。
①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第64页
② 明·李开先《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369页
由于明统治者对杂剧的重视,使得明初的主要作家类型已不再是元代那些受歧视的中下层文人,以贾仲明、杨景贤为代表的御用作家和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皇族剧作家成为了明初杂剧创作的主要群体。出于阶级的本能,宫廷剧作家顺应并推助了统治阶级对强权政治的施行,促进这个时期杂剧舞台的根本改变,对杂剧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客观上造成了宫廷杂剧的空前繁荣,创作重心也一改元代的平民化而趋向贵族化和宫廷化。
然而这种情况在明英宗正统年间,随着宫廷杂剧领袖人物朱有燉、朱权的先后去世,明宫廷杂剧的创作开始呈下坡趋势。弘治以后,特别是武宗朱厚照以及世宗朱厚璁在位期间,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使得明初建立的传统道德规范逐渐丧失其权威性。加之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统治者贪欲滋长、政治腐败,整个官场颓废险恶,科举制度腐败不堪。“其贿买钻营,怀挟请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穷究,而关目为甚”①。文人中有幸运者如康海、王九思等曾中试为官,康海更高居状元并得到朝廷重用。由于官场黑暗,为官的文人们大多好景不长,受迫害罢官返乡者不在少数,如康海在正德五年因不肯依附刘瑾党而罢官;杨慎于嘉靖三年因反对世宗任张璁为翰林学士而被流放云南等。经历了为官的艰难起落,官僚文人们终于明白自身理想与虚伪官场的格格不入。看透其中的尔虞我诈,对于仕途他们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从此归隐山林,寄情诗词歌赋,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作品。主要作品有冯惟敏的《梁状元不服老》、康海的《中山狼》等剧。
与此同时,更多的杂剧名家如徐渭、孟称舜、吕天成等文人,一生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他们中有的科场失意,如徐渭参加科举八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能得中;有的官场碰壁,如王衡由于父亲为官而受牵连,官场屡屡受挫;有的潦倒终老,如王澹一生贫困,为了谋生以知县的幕僚而终老。这些失意的文人们愤世嫉俗、牢骚满腹,为了寻求尊重或体现自身价值,针砭时弊、抑恶扬善的文学创作成了他们派遣内心苦闷的主要途径。大量的文人作家们借助杂剧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现实人生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施展艺术才华。在这些文人剧作家的带领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品,如徐渭的杂剧集《四声猿》、吕天成的《齐东绝倒》等均为留世佳作。
纵观明代的杂剧创作,作家群体随着明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状况而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各创作阶段杂剧作家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却选择了同样的艺术形
①《明史·选举志》
式来抒发个人情感,共同为明代杂剧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