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段 文本研习 第二段 第三段 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2、疏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见课件)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使动)它的根; 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 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 我虽然最愚笨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 占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 永远保持无止境(边)的美善, 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 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 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来求得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来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 (1)、第一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反面设喻 (2)本段用了喻证法和对比法,其作用何在? 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 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小结第一节: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研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疏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历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的使命, 无不是在深切的忧虑中就治国之道显著的,一旦功业建成就道德衰微。 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保持到最后的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 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因为在深切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对待别人。 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人们, 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不感念恩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而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 ——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 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后一层则用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小结: 第二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

文档评论(0)

展翅高飞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