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第一节 大陆边缘及其类型;一、大陆边缘的一般概念
概念: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称为大陆边缘。在地质上,也是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属过渡型地壳。
在大陆边缘内部,根据深度和坡度,通常可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裾等三个部分。;二、大陆边缘的类型; 发散型大陆边缘占世界大陆边缘总长度的49%,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是大西洋、印度洋周边普遍存在的类???。由宽阔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1—3度)和分布广泛的大陆裾三个单元组成。它是海底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 聚敛型大陆边缘占世界大陆边缘总长度的27%,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他由大陆架、陡峭的大陆坡(2—3度)和深海沟三个单元构成。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以分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边缘,大西洋的安德烈斯岛弧和加勒比海也属此类。该类型的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包括边缘海盆在内的“岛弧—海沟”系组成。这里存在宽广的大陆架。
;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并向北延伸到北美西南沿岸。
南美西海岸濒临“秘鲁—智利”海沟,海沟深达5000——6000m,陆架及海岸平原极其不发育,代替他们的是陡峭的基岩岸线和海拔5000—6000m以上的安第斯山链,有强烈的地震和“钙—碱”性火山活动。海沟内靠岸侧的坡地上是巨厚的浊流沉积。; 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占世界大陆边缘总长度的24%,如北美太平洋东侧加利福利亚湾的大陆边缘,由圣—安德烈斯平移断层和阿拉斯加湾东南的费尔韦瑟平移断层参与塑造。加利福利亚半岛以裂离半岛形成出现,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阿拉斯加湾外有阿留申岛弧与海沟存在,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
2、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大西洋型(又称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稳定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又称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活动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以陆侧是稳定的大陆地块为其特征,自古以来很少变动,在地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位于岩石圈板块的内部,缺失海沟俯冲带,被动地随着板块的运动而移动,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典型者,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和缓坦的大陆裙组成,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图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两个汇聚板块的边界,它与毗邻的洋底分别属于不同的板块,常伴有海沟、火山作用、活动性的山脉和强烈的地震。
其形态和构造单元比较复杂,除发育有大陆架、大陆坡以外,还伴生有岛弧、边缘海和弧后盆地往往缺失大陆裙。这类大陆边缘因有频繁的火山、地震活动,所以又称为活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区。 ; 根据太平洋两侧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构造特征,又将其分为二种亚类型:太平洋东岸型和太平洋西岸型。
前者的特征是,弧形山脉(又称山弧)与大陆架、大陆坡及海沟相连,没有边缘海盆,多分布在太平洋东岸,尤以南美洲西海岸为典型,沿岸为陡峻的安第斯山脉,大陆架和滨海平原极不发育,其向海山麓直接与海沟相连,故亦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后者的特征是,大陆架、大陆坡的外面分布有宽广的弧后边缘海盆,然后是岛弧与海沟,二者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构造运动强烈。 ;三、大陆边缘及其研究意义 ;3、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机理的研究
陆上许多古代海相地层中的一些沉积特征,可在现代大陆边缘的沉积层中找到。因而,加强对现代大陆边缘的研究,通过古今对比,来解释陆上古代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对于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一、大陆架的地质构造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边缘,这个边缘称为陆架外援,陆架外缘以内的浅海区, 便是大陆架。
大陆架这一术语,最早由H.R.米尔(Mill,1887)提出和使用。
1919—1939期间,约翰逊(D.W.Johnson)认为:大陆架是波浪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论证了波浪在陆架表面所进行的侵蚀作用,并注意到这一作用在海底的最大深度,他把600英尺(200米)的水深作为一般波浪侵蚀海底的下限。于是水深200米便成了以后人们所引用的陆架外缘的水深。
迪兹和孟拉德(Ditz and Menard,1951)指出,大陆架是陆地沉溺于海底的地形,并不是波浪侵蚀作用造成的,他们改用破浪基面来描述陆架外缘的深度。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波浪在陆架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约翰逊所举的实例大多数是暴风浪或者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 五年级上册Unit4Emma's birthday.pptx VIP
- 2025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174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专题训练: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00题(含答案).docx VIP
- 芝麻坪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pdf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MySQL数据库应用》形考任务三 实验3 数据增删改操作实验.docx
- 骨科疼痛的护理.pptx VIP
- 髂动脉溃疡的健康宣教.pptx
- 小学音乐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 小鸟小鸟 课件.ppt
- 物业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pdf VIP
- 学院年度工作总结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