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注释】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至,河出图,古人谓乃圣人受命
而王之兆。 《尚书·顾命》篇有河图,与大玉夷玉天球并列
东序, 则河图亦当是玉石之类, 自然成文, 而获得于河中者。
河指黄河。
吾已矣夫:或曰:孔子伤时无明王,故己不见用。或曰:孔
子自伤不得王天下,故无此瑞应,则世无太平之象,而孔子
所欲行之道,其前途亦不卜可知矣。
今按:本书着重在第三句,不在第一第二句。孔子乃叹无此
世运,非必信有河图风鸟之瑞。读者当取乘桴浮海无所取材
章同参齐玩。
【白话译文】
孔子说: “凤鸟不来,河中不再出图,大概我是完了吧 ! ”
〖续貂〗
另一译法:
孔子说: “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
生恐怕是完了吧! ”
凤鸟:指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的象征。传说舜帝
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预示着时
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
河图:传说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
张图,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黄河就出现
图画,是圣明君王出现的一种征兆。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
象征意义同河图。
传说后来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
于战胜了洪水。
洛书与河图并为河图洛书, 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奇宝, 同 《易》
一样,少有人勘破其奥秘。在中国上古时代,能被称作圣人
的不过寥寥几人而已,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
字记载。因河图洛书上均刻有星象图,是以历来一直被皇家
列为祭天礼器而珍藏。现在我们仍能找到河图洛书,读者有
兴趣可以研究研究,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所言很有道
理。
本章孔子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吾已矣
夫”的千古慨叹。孔子是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做是圣王
出现的象征,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则孔子之思想主张亦
难以实现——“吾已矣夫! ”
更进一步理解,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不过借此
比喻当时天下礼崩乐坏,一片混乱,而己之主张不得实现 ,
思及此处,感慨万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孔子的预言,春秋
之后,一个更加动乱的年代开启了——战国。
X
上图为河图
上图为洛书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孔子的这一声感叹,发生在鲁哀
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此时孔子年七十有一,回到鲁
国也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间,孔子序书传礼记、删诗正乐、
作春秋、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等,一心整理文化。
孔子已知其心中王道理想不能实现,故托求在文化教育事业
上,接续传统文化,教育弟子,以待后人开创新的局面。
而这一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据《左传》记载:
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 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
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 “麟也。”然后取之。
麒麟,中国古代的瑞兽,往往预示着圣主出现,天下太平。
麒麟长得比较怪,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有一角,角
端有肉,黄色。所以鲁国西狩于大野时,当权的叔孙氏的驾
车人子鉏商捕获到了一只麒麟,由于不识麒麟,居然认为其
很不吉利。 《孔子家语》记载说, “折其前左足”,看来是伤
害了这只瑞兽,可能还致其死亡。孔子听说后,前去观之,
一眼就认出这是麒麟, “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 。麒
麟,你为什么来啊?你为什么来啊?现在不是时候啊,天下
大乱, 圣人不出, 反倒为恶人为害, 孔子伤心哀叹不已, “反
袂拭面,涕泣沾衿”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