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储配站建设项目结论与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然气储配站建设项目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 选址合理性分析 拟建项目选址于位于 ,符合当地燃气布点规划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且具备良好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条件,远离城市居住区、村镇、学校、工业区、交通主干道等人员集中和流动量大的地区,周边200米范围内无敏感目标;站址两面为比较平缓的山坡,项目选址合理的。 1.2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经工艺流程及污染流程分析,储配站 “三废”排放主要是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 站区天然气无组织排放量约为0.0232 t/a。燃气锅炉SO2排放量为0.145 t/a。 储配站产生工艺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职工生活污水,其中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物SS和石油类喷淋水经沉淀隔油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初期雨水和冲洗地坪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SS、COD和NH3-N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站内绿化,不外排。其措施可行。 站区噪声污染主要是泵等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和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噪声源强在75~100dB(A)。 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职工生活垃圾1.2 t/a,定期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置。储罐残液1.8 t/a ,定期清理回用作燃料,其措施可行。 1.3 污染治理措施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⑴储配站无组织排放废气为烃类气体,燃气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其挥发量小,并且加气站通风条件较好,因此对环境影响较小。 ⑵储配站产生工艺废水设隔油池隔油处理,初期雨水和冲洗地坪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储罐降温冷却水经沉淀隔油后循环使用不外排。职工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站区绿化,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⑶对压缩机、泵等噪声经采取屏蔽隔声措施后,厂界噪声可以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对周边声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⑷ 站区职工生活垃圾定期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置,储罐残液清理后回收作燃料,对环境影响较小。 ⑸项目的设计、设备选型及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燃气防爆、电器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在完善配套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点。 1.4 环境风险结论 项目风险主要是燃爆风险、火灾风险。未采取安全措施前,液化气储罐站火灾、爆炸危险性分别为“中等”;但在项目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后,储罐站火灾爆炸危险度降为“较轻”,故可认为项目的火灾、爆炸危险度属于可接受的范围。这也充分说明安全措施对降低各评价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有很大作用。项目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后,储罐站火灾、爆炸事故影响范围为31.43m,对周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1.5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天然气无组织排放量约为0.0232 t/a,二氧化硫0.145 t/a。 1.6 总结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选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根据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特点及隐藏隐患,严格按照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划》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强自身管理建设,一切从严,严管、严培训,从源头抓隐患及处理各种险情应变能力,做到杜绝事故发生。在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后,所产生的污染物经治理和正常管理下做到达标排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不污染周边环境质量的条件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2、建议 (1)确实落实《城镇燃气设计规划》(GB50028-2006)、《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贵州省燃气管理条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85-92)及《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版)、《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经相关部门审查同意,在生产运营中加强防风险安全生产管理。 (2)建议施工设计前作场址工程地质的详勘工作。 (3)站区内设垃圾清洁筒,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及时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 (4)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建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提倡清洁文明生产。 (5)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