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古汉语研究 202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21)02-0070-07
先谈谈中古汉语的断代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以语法和词汇而论,秦汉以前的是古代汉语,宋元以后的是近代汉语,这是没有问题的。从三国到唐末,这七百年该怎么划分?这个时期的口语肯定跟秦汉以前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书面语的保守性,口语成分只能在这里那里露个一鳞半爪,要到晚唐五代才在传统文字之外另有口语成分占上风的文字出现。”[1][p1]秦汉以前归属古代汉语,宋元以后归属近代汉语,那么,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一阶段自然应当有个归属,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另外,汉魏六朝时期文献不仅有“一鳞半爪”的口语成分,而且已经有“口语充分占上风的文字出现”,如任昉《奏弹刘整》,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贾思勰《齐民要术》,某些史书传记中大段大段生动俚俗的对话描写,翻译佛经中十分通俗浅显的小故事等,这些都说明它与上古文言比起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应当独立出来。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认为:“‘中古’一词,中国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但从语言史的角度来看,晚唐时代白话的萌芽和形成十分突出,唐代应属‘近代汉语’时期……隋代历时很短,故不另加考虑,权且划归中古。”[2][p63]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中古汉语应当独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从上古汉语中分离出来,因为它与前后两个时期的语言有明显区别,时间上也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这样长的历史跨度,将其独立出来,对深入研究汉语史是大有好处的。而且六朝是其核心部分,这是最基本的。为什么这样分呢?太田辰夫认为:“中古,即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史的时代划分中相当于第四期。这个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2][p10]笔者以为“这个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的说法是极有道理的,文言与白话的分离,大量口语词汇的产生,是这一时期语言的主要标志。参考前辈时贤的意见,我们把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西汉可以看作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期,初唐、中唐可以看作是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
中古汉语的语料与词汇特征。关于中古汉语词汇的特征,蒋礼鸿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表述:“所谓‘中古汉语’,和前汉以上的‘上古汉语’有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语汇的口语化。这个口语化的现象表现在汉译佛经、小说、书简等方面。因为书简(如二王的‘杂帖’)称心而谈,不借藻饰;佛经译语和小说则要适应一般市民的领受能力,需要采用通俗的语言:这都是很自然的。即使如此,有些高文典册如‘正史’当中,也渗透一些通俗的成份,足资印证。……所谓‘中古汉语’,其语汇来源大致是这样的。”[3][p1]可见,所谓中古汉语研究,主要体现在俗语词的研究上。
人们对俗语使用的看法与俗字相类似。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谈到俗字使用时曾说:“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人们在使用方言俗语时也持此类观点。作者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行文用词自然会有所区别。唐代颜元孙在《干禄字书·自序》中说得更细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这既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所谓“俗字”、“通字”、“正字”的使用范围,也是俗语与雅言等语汇的大致使用情形。也不尽然,俗语源于民间,有强大的渗透性,生命力极强,在各种文献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比如汉魏六朝诗歌就具有极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或许有人会说,诗歌用语典雅,不能反映当时的口语实际。事实上,不仅乐府诗,就是文人诗也同样包含许多当时的口语或习用语。如《隋诗》卷一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少小期黄石,晚年游赤松。应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何忽”是为何义,见于《魏书·献文六王·北海王详传》及《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等各类六朝作品中。《晋诗》卷七左思《娇女》:“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与杖”本是动词词组,已凝固成词,为挨打、受杖刑义,《世说新语》的《方正》、《规箴》及《古小说钩沉》辑《妒记》等皆有此词。一般情况下,一个时代的语言会在当时的各类体裁文献中程度不同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词汇是不受文学样式限制的。
颇受中古汉语研究者青睐的文人作品《世说新语》中就有大量生动的俗语和浅显的行文表达方式。如《纰漏》:“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读《尔雅》不熟”口语化很强,现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