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嘉靖年间 石龙开墟 九庙六桥鸣凤里
明嘉靖年间comma;石龙开墟comma;九庙六桥鸣凤里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石龙竹器街,位于石龙百花南路和中山路交汇处,长123米、宽仅3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以前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百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最兴盛时期从业者达到7000多人。解放后开始衰败,如今只剩下10余家经营竹器的店铺,产品种类也大不如前。
扼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的石龙,
在四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开墟。
一根根竹子扎成一排排竹筏,
顺流而下,停靠在涌头。
竹器工匠取竹,握刀,用力一削,
“啪”的一声,竹节应声而开,
一双双巧手编织出虾笼、筲箕、箩筐……
闻名了四乡,更远销海内外,
自此,“九庙六桥鸣凤里”之说
从这里开始流传。
年过六旬的竹器匠人卢钦,
八岁学编竹器,
一门三代靠着编织手艺谋生。
经历了竹器行业的
私营、合作社和工厂时代,
最终回到了竹器街。
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
也带来了许多代替品,
竹器街的昔日繁华不可追。
这条渗透着青竹味的悠悠老街,
依然有人守着最后的“竹器文化”。
何谓“九庙六桥鸣凤里”?
相传石龙于明嘉靖年间开墟之时,有一句描述石龙景况之语:“九庙六桥鸣凤里”。这里面的“九庙”,即有九间庙之意,庙宇是当时很多人烧香的地方,标志着石龙人烟稠密;“六桥”,即有六座桥,标志着交通发达;而“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名字来源于“鸣凤在竹”之句,所以用“鸣凤”指代一条专营竹器的街。可见在当时石龙的上百条街中,鸣凤里列于首位,反映出竹器制品的兴旺和闻名。到20世纪初,鸣凤里改称竹器街,鸣凤里的街匾抗日战争时期仍在。
竹箩质量全省第一?
石龙竹器街竹器质量好,部分来源于解放后的技能改革,但好到什么程度鲜有人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石龙公社化后,开始掀起技术改革高潮,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普遍发动群众,大家出谋献策,干部带头组成技术革新小组,手工工艺明显提高。那时有一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竹箩织得结实,篾片和篾片之间的“搭口”不显露。市民陈淦林回忆说:“用来挑稻谷,一粒都不会漏出来。”
为援东征军夜赶三百梯
1925年,当时任黄埔军校和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领东征军到石龙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当时惠州有城墙围着,称惠州城,因城墙高而坚固,屡攻不下。东征军到石龙后开联欢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话中提出了“不征粮”。这甚受石龙人民的欢迎,石龙竹器工人不但拿出现存的竹梯,更是连夜赶制300多张竹梯送给东征军,助其攻破惠州城,打垮陈炯明。
邻街成废墟,“鸣凤”未损伤
抗日战争时期,石龙惨遭日军战火摧残,到处短墙残壁。有一次,日本军队炮火打到了与竹器街只间隔一条街的织箩街。该街在炮火中成了一片废墟,而竹器街却有幸逃过战祸,没有受到损伤。其后,由于战乱,生意虽然萧条,但竹器街仍然继续经营。
明嘉靖年间正月初四,石龙开墟,当时已有“九庙六桥鸣凤里”之称,“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
清初,鸣凤里改名为竹器街,全长123米,宽3米;
19世纪,石龙竹器专业街道有七条:竹器街、竹街(后叫旗下街)、青竹街、竹篙街、香竹街、织箩街、竹丝洲;
民国初期,石龙约有300多间竹器店,大多厂店合一,家庭与厂店同在,竹器街为其中一条竹街;
1956年春,在“三大改造”中,竹器由私营并为集体,成立了十个竹器生产合作社,竹器街徒有其名;
1958年—1959年,掀起技术改革高潮,十个竹器合作社及“竹联”统一成立竹器厂,原来的社改为车间,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实现竹器生产半机械化,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
1960年,一厂变九厂,职工人数不变,有981人;
1963年,转为生产社,后来鉴于附近农村普遍自制竹器,各竹器生产社逐步转行;
改革开放,竹器街重新开始私人生产、销售。
下一站:石龙举重
石龙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哺育出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