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三境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 Arabic 1 — 文本解读三境界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51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0期第21~22页 【简介】汪昌友、吴晟民,湖北宜都市陆城一中。 【关键词】EEUU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文明层面等,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同时义不容辞地调和着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发散思维,彰显多元解读(诸多可能的信息组),而且要基于核心价值做聚焦性思维,凸显主题解读(特殊示意的一组)。既要克服肤浅的多元的盲视,又要避免过度诠释的洞见。 笔者就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进行长期观察,借用邵雍《观物外篇》中“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之说,把当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归结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目观物,盲人摸象 以目观物,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课堂观察表现为“浅”。经常以两种态势呈现:一是罗列文本中“诸多可能的信息组”。如关于《春酒》,师生共同解读出下列元素——风俗美、人情美、童真童趣、母爱、民风民俗。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没有“观大略”,只有“局域打探”。笔者感觉学生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文本的各个元素如“柱”,如“墙”,如“扇”……在此基础上,老师强加给学生“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课堂中的解读“质壁分离”。 二是布陈各种题材的“物质性”。教材解读如“水果拼盘”,一般只停滞在“色泽、形状”层面,“香、味”层面都不曾品味,更不曾深究其来龙去脉、身价、声誉等。如《端午的鸭蛋》,教师引领学生对其“色美”“味美”“形美”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明白,对鸭蛋不仅从正面进行了直接的描绘,还采用了不露痕迹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至此,物质层面上的鸭蛋就从语言的朗读、鉴赏及表达的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类似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目观物”。 第二境界:以心观物,按图索骥 以心观物就是主观先行,或基于情感定位之后的解读,或纯粹凭借自己喜好随意解读。课堂观察表现为“偏”。笔者曾经观察一位老师的课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媒体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执教老师的演讲:我震撼于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拍案而起,“一定要追查罪魁祸首!”遗憾的是,执教老师此刻脱口而出:“人类啊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当时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想:“没有庭审的决断。”追查凶手的过程应该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有了这样的解读准备,引领学生探寻“悲剧的根源”才能够心服口服,入心入髓。 我们解读文本往往有“按图索骥”的陋习。把“文本”“教参”当作“图”,亦步亦趋地寻“骥”(主题)。用这种方法解读文本呈现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备课只读教参,根本没有先读文本的习惯。“教参是鸦片”(叶圣陶),让不少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其二,以教师的身份功利性地肢解文本,仅仅就文本的文字符号机械解读。 笔者曾在全国优质课观摩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老师对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这样解读:角度一:母亲;角度二:后母;角度三:婆婆;角度四:妇人。当从角度四解读时,(选文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强调母亲面对侮辱有刚气。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把“寡妇”解读为“妇人”!虽然两者都是女人,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就会发现“寡妇”的生存比“妇人”艰难。一方面,“寡妇”孤苦无助,办事难度大;另一方面,“寡妇”处境艰难,“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样一改,令母亲的刚气品质褪色不少。第三境界:以理观物,一叶知秋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因此,最有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理观物。 我们不妨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的一个比方来解释“以理观物”,即“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文本呈现的往往是“飞沙、麦浪、波纹”,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浅显直白,无需在这个“学生已知”的疆域左冲右突。文本解读强调“准度”“深度”“广度”,应该聚焦在“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一定要

文档评论(0)

泰和宸风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泰和宸风文化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211MA94GKPQ0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