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暗示着什么? 五、下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其风格也是沉郁悲凉的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关。 *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 ( 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 ) 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两句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斗争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 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 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 *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本词主旨 * 本词的艺术特点 一、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 二、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三、以景传情,景情并茂——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以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四、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 * 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 * * 本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娄山关激战后。1935年1月中旬,红军准备从四川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的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贵州军阀急调两个师固守娄山关。25日凌晨,红军借着夜色向娄山关挺进,与敌军遭遇,经过激烈拼搏,红军终于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急速通过娄山关。26日,又击溃了反扑之敌。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战。 背景 * 探究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一、上阕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二、碎、咽分别指什么? 三、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什么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出红军怎样的精神风貌?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 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 方面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听觉 * 碎 “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音外,还充溢诗人的主观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 词人继承古典诗词的特点,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几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