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统农业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龚关).pptxVIP

第三章传统农业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龚关).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传统农业的转变一、地权形态与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二、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三、农村商品经济的开展四、传统农业与工业化一、地权形态与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封建地权分配关系仍占统治地位 〔二〕租佃关系及其变化 〔三〕农业新经营方式的出现 〔一〕封建地权分配关系仍占统治地位 1.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 占有者1925-1937 1937-1948 全国解放前夕 户数或人口 土地 户数或人口 土地 户数或人口 土地 地主3.11 41.47 4.82 41.24 3.45 32.16 富农6.38 19.09 5.78 15.40 4.86 13.75 中农24.02 25.87 28.72 31.39 28.93 30.89 贫雇农61.40 20.77 58.49 16.13 53.62 17.23 其他4.50 0.72 2.00 0.25 10.83 3.41 30年代中期,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4%的地主,却占有了40%以上的土地;富农占人口不到7%,占土地约20%;占人口多数的贫雇农拥有的土地却很少。可以说,在旧中国农村,封建土地关系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其特征是:占农村人口比例很少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很大一局部土地;而占农村人口多数的贫雇农却只有少量土地,有些甚至无地。2. 地权分配的分散与集中变动状况:太平天国后,由于农民起义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打击,一些地区一度出现地权分散趋势。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地权集中成为这一时期地权分配变动的主要趋势。影响地权的流动和地权分配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是土地买卖,二是田产的分割继承。前者主要表现为地主豪绅、商人的土地兼并和中小土地所有者的贫困破产,导致和加剧地权集中;田产的分割继承促成地权趋于分散。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因素的存在并发生作用。〔1〕战争。〔2〕甲午战后,商品经济的开展,农村土地自由买卖有了新开展:1、官田旗地的民地化;2、商品经济和商业性农业的开展使农民内部两极分化趋势扩大;3、土地买卖中的宗法束缚进一步打破。〔3〕军阀地主的兴起和商人地主阶层的膨胀,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地权兼并。 不同地区,地权集中程度不完全一样。〔1〕地权较分散,地主占土地在30以下,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自耕农。主要分布于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和商业性农业不太兴旺的地区。〔2〕地权轻度集中,地主占地不超过50%,自耕农占相当比例。黄淮流域以此类地区为主。〔3〕地权高度集中,地主占地超过一半,甚至高达80-90%,自耕农数量很少,佃农和雇农构成农户的主体。华南、华中、察绥、东北三省以此类地区为主。 〔二〕租佃关系及其变化 1.租佃范围的扩大 各类农户比重的变动〔1912-1947〕〔%〕 年 份 报告县数自耕农半自耕农佃 农1912655492328193168446233119337304523321935960472429193710584624301947422533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使地主阶级受到严重打击,许多省份地权分散,自耕农数量大增。19世纪70年代以后,军人地主和商人地主兴起,地权有所集中,佃农增加,但自耕农〔包括地主、富农、中农等〕仍然高于佃农。民国初时,自耕农比例略低于佃农与半自耕农之和。至抗日战争前,佃农与自耕农的比例变化总趋势是自耕农比例下降,佃农比例增加,说明租佃关系的范围扩大。不过变化幅度不算大。自1912-1937年,各类农户比例变动不大,自耕农比例下降了3%,半自耕农上升了1%,佃农上升了2%。抗战以后,这种佃农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各省差异:1912-1937年间,华北各省,除河南外,自耕农比例都在上升增加,佃农比例下降;华中地区,江浙两省是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皖、赣和两湖那么是佃农比重也下降,皖、赣、湘等省半自耕农比例增加较大;西南川、滇、黔三省自耕农大量减少,佃农比重增加,尤其是滇、黔两省有明显的佃农化、无地化趋势;西北地区这种趋势不明显。据1930年统计,佃农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平均为30%,黄河流域陕、晋、豫、鲁、冀等省平均为13%,长江流域苏、皖、鄂、川、黔、滇、湘、赣、浙及珠江流域的闽、粤、桂等12省平均为40%,其中以福建最高,为69%。2.实物地租占主要地位,货币地租增多 近代中国的地租形态,大致讲:实物地租占主要地位,货币地租次之,而劳役地租更次之,仅在遥远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典型。实物地租分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20世纪初,南方大局部地区,定额租早已占主导地位;北方除个别地区外,分成租仍是实物地租的根本形式。全国总的变化趋势是定额租继续取代分成租,但在北方局部地区,由于帮工佃种制的广泛流行,也可能出现分成租取代定额租的反向变化。货币地租主要存在于通商口岸附近和城镇郊区、水陆交通沿线地区、经济技术作物种植较集中和商业性农业比较兴旺的地区,以及其他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