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感意绪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
往不世功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不管他们是否能够
在边塞中立功, 是否能够得遂初愿, 他们始终热烈地向往着、
追求着,沉醉于一半为理想所浸透,一半为现实雄奇豪壮情
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
情感昂扬的歌吟。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出塞》)的王昌龄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
王昌龄虽出生于南朝世族琅琊世家,但家势已经式微,
其后更趋贫困,故他自称“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
(《上吏部李侍郎书》 )诗人早年在故乡耕读,且曾入嵩山学
道。但追慕先祖与贫寒的反激,使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志
士情怀终生不已,较早就立下了从军报国之志,是一个英雄
志士型的诗人。他约于开元十一年前后到潞洲和并州,后又
漫游西北边塞,先后到过泾洲、萧关、临洮、玉门关等边地
一带。此时,诗人那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希图个人显身扬
名的思想紧密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边塞乐章。
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
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着
英雄主义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于诗中寄托了对征战于大漠苦
寒中的将士的深切同情,并且对统治者某些用人不当的情形
表示了深婉的讽意。
一、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甘寂寞的王昌龄成为了这股从
军尚武潮流的弄潮儿。他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
中说: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溪下,非为渔戈
故。无何困躬耕,且欲弛永路。 ”以及他在《宿灞上寄侍御
屿弟》中表明心迹“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可知王昌
龄不甘皓首穷经的平淡生活,加之任性不拘的个性,他胸怀
爱国的热忱和建功立业的壮志,慷慨赴边,渴望一番作为。
如,他在《变行路难》诗中,一反原题《行路难》的世路艰
难、离别悲伤之意,抒发了“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的
壮志豪情,其驰骋疆场、誓死报国之情溢于言表。在《塞下
曲四首》其一中, 诗人决心以 “幽并客”为榜样, 血战沙场、
终老一生,把青春年华献给保卫祖国边塞事业,即“从来幽
并客,皆向沙场老” 。并表示自己决不在斗鸡走马中虚掷光
阴:“莫学游侠儿,衿夸紫骝好。 ”其《少年行二首》其一更
表现得激昂慷慨: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这就维妙维
肖地刻画了一个赴边急难, 不顾沽名的少年英雄形象。 其实,
这也正是年轻气盛、志存高远的诗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
所以沈德潜评之曰: “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 。此言极
是。
二、誓斩楼兰、清除边患
自唐帝国开国至王昌龄所生活的盛唐时代,在这一百多
年的时间里,始终伴有战争的喧哗。特别是进入盛唐时期,
战争更加频繁。这其中唐王朝既有防御性的正义战争,亦有
非正义的战争。对此,王昌龄能够区别不同情况,认真加以
审视,并对那为保卫关塞、安边护境而进行正义战争的戍卒
们给以热情的讴歌,赞扬他们血战到底,誓斩楼兰的英雄气
概和抗敌御悔、清除边患的光辉业绩。例如: 《从军行》其
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首先渲染了西北漫长的国境上狼烟四起、乌云弥漫、
强敌压境的恶劣形势。然而,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一语,
描写了边塞战事之频繁,士兵戍边时间之长,战争之艰苦及
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漠。尽管金甲磨穿,黄沙百战,忠勇
的战士那报国壮志却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更
加坚定,并立下铮铮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现了一种
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牺牲精神。再如《出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