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原古建筑(已整理)
太原古建筑(已整理)
PAGE
太原古建筑(已整理)
祠寺庙庵
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相传为祭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封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尊叔虞为晋王。始建年代不详。曾名叔虞祠、晋王祠,俗称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魏书·地形志》载:“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由此可知,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晋祠已是享有盛名的名胜之地。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北齐,以晋阳为别都,并于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大兴土木,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使晋祠更盛于北魏之前。北齐后主高纬,于天统五年(569年),改晋祠之名为大崇皇寺,成为一座佛教沙门。 宋代之前,晋祠多次修建扩建,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设布局以叔虞为祠主体。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大兴土木,扩建晋祠,镌碑刻石,宣扬文治武功。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面西向东新建了规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并赐封她为“显灵昭济圣母”,翻修了鱼沼飞梁。宋之后的金、元、明、清历代,相继以圣母殿为中轴线,由西向东先后建起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景清门。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 现在的晋祠,除了上述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外,在其两侧还有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后创建的许多殿宇祠堂、楼亭台榭,形成了拱卫中轴线的北线、南线古建筑群。北线西起枕山依势而起的有三圣阁、待凤轩、七十二台、苗裔堂、松水亭、善利泉亭、唐叔虞祠、贞观宝翰亭、钧天乐台、昊天神祠、东岳祠、文昌宫以及人工山岳。南线有台骀庙、公输子祠、水母楼、难老泉亭、不系舟、真趣亭、王琼祠、三圣祠、傅山纪念馆、胜瀛楼、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白鹤亭。在南线古建筑群的南端,是自成体系的十方奉圣寺、浮图院、舍利生生塔、留山园和宝墨堂等。
1、水镜台????位于晋祠大门对面,是晋祠的戏台。始建约为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顶,勾连搭单檐卷棚顶。台周环以走廊,边筑石栏杆。台中悬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西书法家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额。后台“三晋名泉”大匾,是清康熙年间晋祠镇举人杨廷翰所书。此建筑雕梁画栋,沥粉贴金。保存完好。
2、会仙桥????位于水镜台正西,横跨在智伯渠上,是通往圣母殿、献殿的要道。桥创建年代无考,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又说明朝翰林院修撰罗洪先曾与仙女们在此相会,故名。桥为石质。现存为明代建筑,长米,宽米,拱形,桥面中部高凸,东西各有台数级,南北有石栏护围。拱两侧均有题字,但剥落无法辨认。
3、金人台????位于会仙桥西,亦称“莲花台”。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载,晋祠为晋水源头,为防水患,镇以金神,故称“金人台”。此台为一座砖砌短栏的正方形台,中央有明筑约4米高的琉璃瓦焚帛炉;台上四隅各矗立一尊高2米多的铁铸武士,又称“铁太尉”。台高米,宽米。四尊铁人中东北隅一尊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东南一尊系北宋元四年(1089年)铸;西南一尊系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铸”铭文,其形象最佳;西北1尊系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铸,其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补铸。四尊铁人形象威武,锃亮不锈,是我国北宋时期铸造艺术的杰作。
4、对越坊????位于金人台以西。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对”,为报答的意思,“越”,意为宣扬。这首诗是周朝各代周王祭祀祖宗时必唱的歌,主要是宣扬先王们治理天下的功德。“对越”二字,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书写,是晋祠三名匾之一。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坊台两侧踞铁狮一对。
5、钟鼓楼????位于对越坊两侧,南为鼓楼,北是白鹤亭?位于胜瀛楼西北智伯渠上,又称“水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道光二年(1822年)补修。亭跨于智伯渠上,由方形柱支承,梁枋交错,为井字形。亭围设有美人靠,歇山卷棚顶。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载:“水亭,知县龚仲敏建”。又民国《晋祠志》载,“因其形若舒翼而飞”,故取名为“白鹤”。
6、三圣祠?位于智伯渠南岸。始建年代不详,原是药王庙、仓王庙,清乾隆二年(1737年)将两庙合建为一,因晋祠以水著称,又添龙王,称“三王祠”,后改名“三圣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