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穴与泻溜培训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陷穴与泻溜培训课件 一、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 陷穴是黄土地区特有的一种陷落现象。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形成陷穴。 陷穴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的上部,特别是冲沟的沟头附近最为发育。根据陷穴的形态一般可将陷穴划分为几种类型。 漏斗状陷穴,呈漏斗状深度不超过10m,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达20m以上,主要分布在塬边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常见于切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扩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所以串珠状陷穴的形成和发展,是黄土地区切沟沟床发展过程的特殊形式。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断扩大孔道,则在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成黄土桥。 二、泻溜及其形成过程 ??? 在石质山区、红土或黄土地区,土体表面受干湿、冷热和冻融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胀缩,造成碎土和岩屑的疏松破碎,在重力作用下顺坡而下地滚落或滑落下来,形成陡峭的锥体,这种现象称为泻溜。 黄土地区,当农耕地坡度超过35°时,会发生耕土泻溜,并留下明显的溜土痕迹。 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陡坡岩体,由于冬、春冻融变化中的胀缩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常引起泻溜的发生。且多出现在沟道上游陡峭(45°~70°)的阴坡、河流的凹岸。促进泻溜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与收缩、植被缺乏、沟道发育的阶段性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剖析红土泻溜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风化裂隙的形成阶段,红土层中的裂隙,有纵向裂隙与交错裂隙。前者指岩体缓慢失水而收缩,产生垂直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深15~20cm、宽0.6~0.7cm,其分布密度较小,后者由于外界气候、湿热骤变,使岩体中水分及温度随之急剧变化而产生的平行或斜交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宽1mm左右,致使表层呈鳞片状分离。 疏松层形成阶段,产生裂隙的岩体表层,由于干湿冷热的交替变化,促使细小的块状岩体不断分裂成更细小的岩屑,形成厚达10~15cm的地面疏松层。 泻溜发生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疏松层一且遭到破坏,大量岩屑不断地沿坡面向下滚动、滑落产生泻溜。泻溜物质与下部岩屑撞击,使下部疏松层亦同时发生泻溜,直到坡角小于该类物质的休止角时,才逐渐减缓或停止。 ??? 此外,在过陡山坡上放牧,矿山开采时废渣、废石堆放不合理,以及交通线路、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引起泻溜的产生。

文档评论(0)

我家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