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极端男性脑
小组成员:陈澍 施文静
孙晓宇 李仁 寇君
张靖波 朱玲玲
段少伦
目录
共情-系统理论作用
概念
理论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
总结
概念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Baron-Cohen等研究者正式提出了广受关注的孤独症“极端男性脑理论”(Extreme Male Brain Theory),核心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男性认知风格的极端变体,其在以“共情”为特征的女性心理特质上存在缺陷,而在以“系统化”为特征的男性心理特质上获得扩展。极端的男性大脑”理论指出,自闭症代表了男性模式的极端性(神会缺损而系统化增强)。
共情指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认知成分),并对其作出恰当情绪反应(情感成分)的驱力。因此,这种共情是一种驱力,它不仅限于情绪的共鸣,也包括对他人动作意图等认知活动的共鸣与预测。
系统化是通过分析系统变量来推导支配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则的驱力,或使用规则构造系统的驱力。
共情—系统化理论作用
(1)为什么自闭症个体喜欢具有高度规则或以可预测的方式变化的系统,而当面对那些较少以规则形式变化的系统时会表现得无能为力;
(2)为什么自闭症个体会表现出强烈的刻板行为、同一性需求与变化阻抗。
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
1.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前身—“心盲”理论
2.从“心盲”到共情缺陷
3.执行功能障碍理论和弱中央统合理论思维挑战
4.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
总结——优与劣
优势:
E-S理论的突破在于建立了一个两维模型。它用共情缺损来解释自闭症的社会性特征,从而将心灵盲理论与碎镜理论吸纳进来。同时,它用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来解释自闭症的非社会性特征,从而有效地修正并改进了执行功能障碍理论与弱中央统合理论。上述做法并非是简单的“杂糅”,通过“原理”导向的思维模式,E-S理论将共情和系统化两个维度衔接起来,从而为解释自闭症谱系症候群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
面临的问题:
E-S理论可能夸大了自闭症个体的系统化能力。
虽然Baron-Cohen认为共情能力存在情感与认知两大成分,但E-S理论还是倾向于将共情视为一种基于“原理”的“心理理论”能力,而这种能力显然属于共情的认知成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