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_1.docxVIP

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_1.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 摘要:开展高等学校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的基础。提出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即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应在对校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学校主体搬迁后学校实体建筑和无形资产利用等变化的评价,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实地调研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学校土地开发强度、实体建筑利用程度和综合影响力3个指标层16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控制搬迁后老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建议明确完善老校区功能定位,进行资源优化重组,提高校区综合影响力。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优化管理,高等学校保留老校区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抓住机遇,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进行新建或扩建,大部分建有新校区的高校在市区内都有一定规模的老校区(部分高校不止一个),形成新老校区并存的多校区办学模式。许多高校主体搬迁至新校区后,城市中心区的保留老校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闲置,极有可能呈现一种类似城镇化进程中的“空心村”现象。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合理利用老校区教育资源及优化配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高校教育资源包括以实体形式为内容的有形资源和以价值形式为内容的资金及无形社会资源[1]。因此,学校教育资源可概括为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实物教育资源,如教室、图书馆、宿舍等,以及由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文化等辐射力。进行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评价对于促进高校内部挖潜增效和外延适度扩张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整个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土地管理和办学制度的不同,国外一些国家在过去20多年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发展迅速,土地集约利用、高校用地标准的研究较为少见[2-3]。国内节约集约用地的研究多见于城市开发区、居民点等建设用地[4],高校的研究多侧重高校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利用效率[1,5-6]等方面。此外,也有学者对多校区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及高校土地置换问题进行探讨[7-9]。蒋贵国等[10]从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对成都市高校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建筑容积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百人座位数、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6项指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将城市用地划分为不同功能区[11],林坚等[12]据此提出教育功能分区评价指标应当包括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用地服务学生数、基础设施完备度4项必备指标和绿地率、单位面积校舍用地服务学生数和单位面积体育活动场地服务学生数3项可选指标体系。但所选指标主要为实体建筑指标,未考虑校区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服务、经济拉动和文化辐射力等隐性资源,更不涉及搬迁前后校区资源利用的变化,不适于评价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和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因此,本研究界定了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内涵,明确了评价思路,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实现保留老校区优化管理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老校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校区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节流”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提供有益借鉴。 1 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 1.1 内涵和思路 集约用地涵盖用地量的节省、利用强度的提升、用地结构的改善及潜力挖掘、效率提高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其他土地的集约利用,高校用地在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用地结构的不断优化、达到校园存量土地最有效利用的同时,应强调人文关怀及带来的社会、文化效益[13]。袁连生等[14]将教育产出分为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是教育过程的直接结果,外部产出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因此,评价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情况,要综合考虑学校土地利用带来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涵盖学校内外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在对校区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学校主体搬迁前后学校资源利用的变化分析,既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实体校舍资源利用,又包括人才培养、社会认可、经济产出等隐形资产的评价。基于此,确定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思路:①评价学校土地开发强度及实体建筑的利用程度,以高校校园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相关规定为标准;②评价社会经济等隐性资产效益的变化,以搬迁前利用状态为标准;③确定集约利用分级标准,综合评价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度;④分析评价结果,提出老校区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建议。 1.2 评价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的关键,指标选取依据真实性与有效性、客观性与全面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可比性与灵活性及利于量化等原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