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热药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概念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病因 里热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温热病根据发展过程和病势之深浅分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 卫:是代表人体防御外邪,捍卫肌肤的能力; 气:是代表维持呼吸循环和脏腑功能; 营:是代表消化及吸收、代谢功能。 血:是代表血液(也包括营养物质)。 病情→卫(轻)→气(较重)→ 营(??)→血(最重)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痛。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营分证: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若热入心包则见:高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细数。);血分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饮,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燔。(若肝热动风则见: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 ◇温病辩证:气分、营分、血分实热证 ◇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三、功效主治:;四、性能特点 性:性寒或凉。 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化瘀)。 归经:(详见分类)。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五、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含义: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或甘寒。;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石膏;石 膏; 清气分实热证: (1)外感高热,邪在气分,肌肤大热,与知母相须配伍使用,如白虎汤;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丹皮、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病后期,热伤气津,如竹叶石膏汤;;清肺胃 (1)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煅用收湿敛疮: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末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用,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知母;知母;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液善滋阴润燥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汤。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寒水石;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药性】苦,寒。趋向沉降。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泻火除烦:长于清心除烦(可以用于清气分热,苦寒味无甘味,在气分热症时只有高热口渴时候 往往不用;心火盛,心烦不安可用)通泻三焦热症尤其擅长清心。 2、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 3、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决明子;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上、中、下、三焦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

文档评论(0)

pandon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2GF540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