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标记的寡核苷酸必须能进入靶细胞中:一般认为细胞对带有大量负电荷的寡核苷酸有通透性。最近,有人在细胞膜上发现一种能与寡核苷酸结合并介导其摄入细胞内的80kD蛋白质。 (4)标记的寡核苷酸必须能被靶细胞截留:对于显像来说,胞浆中含有足够浓度的mRNA基因产物是进行显像的前提。目前已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发现有癌基因的扩增或过度表达。 (5)标记的寡核苷酸必须能与靶序列特异地结合:在对致病靶基因结构及在致病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等相关特性充分认识基础上,进行反义寡核苷酸合成的设计是关键。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和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可为我们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6)标记的寡核苷酸不能与其它大分子物质发生非序列性、特异性结合。 (三)从反义技术到基因的放射治疗 1、125I等核素的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为基因的放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电子俘获方式衰变的一些放射性核素,在其衰变过程中能级联放射出许多低能的Auger电子和CK(Costar- Curing电子,如125I在每次衰变中平均约可产生 20个能量在 15eV-24keV的电子,具有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特征。125IUdR参入培养细胞的DNA后,细胞存活曲线与高LET辐射相似,为无肩的直线;与250keV X线相比,其相对生物效应系数可达 7.3。 若125I的衰变发生在胞浆,则产生低LET细胞存活曲线。有人经过实验和理论推算后指出,125I参入DNA产生的上述生物效应,是由于衰变时产生的Auger和CK电子,围绕其衰变位点约10埃(DNA链上约10bp以内)的范围内形成高度局限性能量沉积(335keV),引起DNA的双链断裂等难以修复的损伤所致;而在DNA上沉积100eV的能量就足以引起高LET生物效应。因此,有人形象地把125I比作是能对DNA局部进行精细切割的“分子手术刀”。 2、反基因技术的实践推动和促进了基因的放射治疗研究反义RNA技术虽然已在肿瘤的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反义RNA技术面对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mRNA拷贝难以一一阻断或剪断,也就难以达到完全的抑制,从而促使人们将注意力转向mRNA的源头,即如何从转录水平进行抑制,由此而引出了反基因技术,并已在反基因技术的作用机理、ODN的设计与合成等方面已取得显著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TFO也只能是一张贴在有害基因上的“封条”,不能彻底消除有害基因。为此,将125I等类似核素的“分子手术刀”作用与反基因技术相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eumann等人干1994年开始了基因放射治疗(gene radiationtherapy)的实验研究。 将125I标记的互补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nef基因的TFO与含有nef基因片段的质粒共孵育后发现:当形成三股螺旋DNA时,结合在 TFO上的125I确能引起 nef基因内的特定序列 DNA的双链断裂(donble-strand break,DSB);当改变共孵育的离子条件不利于三股螺旋的形成或以32P代替125I对 TFO进行标记时,则检测不出 DNA DSB的断裂位点严格地局限于TFO的125IdC标记位点对侧双链DNA上10个bp的范围内;每一次衰变接近于产生一个DSB。据此,Neumann认为,只要我们知道某一基因的序列且其符合三链形成的条件,就有可能采用基因的放射疗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四、代谢显像 代谢的示踪研究一直是核医学中的主旋律。80年代PET的问世,使我们可以利用人体组织天然的同位素13N、15O、11C和氢类似物18F等正电子核素标记物进行分子水平的显像,高精度地显示活体内代谢和生化活动,获取人体各种定量的生理参数。以PET为主要手段的代谢显像是当前分子核医学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根据肿瘤组织、脑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的特点,以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DG)作为示踪剂进行PET显像,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分级、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大脑机能、颅内病灶的诊断和痴呆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一代全身PET的问世,利用18F-DG)进行代谢显像,可在0.5-2小时内得到肿瘤病灶和全身有无转移的影像,可以比MRI、CT等显像技术提供更早、更有价值的资料。因此,这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为分子核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十一章 分子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甚为密切,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核素示踪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向核医学的渗透,又有力地推动了核医学的发展,并形成了核医学的发展方向---分子核医学(mol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