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与蚀讨论课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幻灭》主要描写章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不断地追求,又不断地幻灭的心路历程。小说反映了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如鲁迅所言:“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动摇》的主人公叫方罗兰,其特点是“无往而不动摇”。他身为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部长,却缺乏革命的坚定性,让善于伪装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把持了县党部大权,导致革命失败;爱情上也心存异念,禁不住浪漫女性的诱惑。作者既写出了大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也说明在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性格的某些本质特征。 《追求》则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四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他们的追求国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结果都归于失败,或绝望消沉,或自甘堕落。小说浓厚的悲观色彩,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对象化显现。 蒋光慈完全从诗的角度来理解和想象以苏联为榜样的社会革命。但在蒋光慈这里,一旦涉及文学和文化,“革命”就笼罩着深度的神秘,主要和“心灵”、“情绪”连接在一起。所以蒋光慈敢于在“浪漫”遭受围攻时说:“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 作者的个人经历 大革命对于同是共产党员的茅盾而言,却相当沉重,甚至引发信仰和整个人生的危机感: ???“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我停下来思索:革命究竟往何处去?共产主义的理论我深信不疑,苏联的榜样也无可非议,但是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样走?在以前我自以为很清楚了,然而,在一九二七年的夏季,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弄清楚!……在经历了如此动荡的生活之后,我需要停下来独自思考一番。” ——《蚀》与《冲出云围的月亮》 《蚀》创作于一九二七至一九二八,正是中国多事之秋。 “《幻灭》等三篇只是时代的描写,是自己想能够如何忠实便如何忠实的时代描写”(《从牯岭到东京》) “文思汹涌”,“信笔写之” 《冲》创作于1929年的日本 1929年夏天,蒋光慈面对党内的极右路线,感到自己不适合参加实际革命运动,于是离开上海去日本,他决定从此以文学写作来参与革命。 “刻意为之” 1、《幻灭》写革命前、革命中到革命失败 2、《动摇》写革命高潮到失败 3、《追求》写革命失败以后 1、革命线索——将人物和革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起始、发展、高潮、结尾) 2、人物线索——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成长为无产阶革命战士) 《蚀》以时 代发展为线, 把人物放在 时代潮流中。 一个主人公 两条线索 结构严谨 三个中篇联结松散 人物、事件各自 独立, 关系不紧密 《冲》以人物 发展为主, 将人物放在时 代的大背景 下成长 1、《蚀》中具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个中篇用一个总思想(即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 大革命这场政治风浪中的幻灭、动摇、追求)连接成一个整体 ?、“幻灭”、“动摇”、“追求”这三个词分别是一种精神状 态,每一个中篇的主旨是一种精神状态。三个精神状态连接起 来展现一个思想。 2、《冲》中紧扣文题,结构上是总-分-总的形式 ?、以“革命”为主导思想,以“成长”为主旋律 ?、以主人公“追求-幻灭-动摇-追求”的精神状态来组织材 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完成王曼英的蜕变与成长 以“思想”为中 心来塑造个性化 的人物 以“精神状态”为 粘合剂 来组织材料 “《蚀》,无论是日蚀、月蚀,黑暗 是暂时的,光明是常在的,我借此以 比喻革命的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 ——茅盾《回忆录》

文档评论(0)

pandon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2GF540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