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垂线平均含沙量两种表述方法之比较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垂线平均含沙量两种表述方法之比较	 2
  1  问题的提出	 2
  2  流量平均与面积平均含沙量的差异	 3
  (10)	 5
  (11)	 5
  (12)	 5
  (13)	 6
  (14)	 6
  (15)	 6
  3 S1 与 S2 的应用探讨	 7
  (16)	 7
  (17)	 8
  (18)	 9
  4  结语	 9
  文2:垂线平均含沙量两种表述方法之比较	 10
  1 问题的提出	 10
  2 流量平均与面积平均含沙量的差异	 11
  3 S1与S2的应用探讨	 14
  4 结语	 15
  参考文摘引言:	 15
  原创性声明(模板)	 16
  文章致谢(模板)	 17
正文
垂线平均含沙量两种表述方法之比较
文1:垂线平均含沙量两种表述方法之比较
1  问题的提出
悬移质垂线平均含沙量是泥沙运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悬移质输沙率与水流挟沙力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河床变形问题的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 计算 上的方便,常需考虑悬移质含沙量的垂线平均值,由于含沙量及流速分布在垂线上是不均匀的,因而存在多种垂线平均含沙量的表达方式。垂线平均含沙量的表达通常有所谓的流量法与面积法两种,它们的定义分别为  [1]
S1= /
(1)
S1=1/h·
(2)
式中  S1 、 S2 分别为按流量法与面积法计算的垂线平均含沙量 ( 以下分别简称为流量平均含沙量与面积平均含沙量 ) , u 、 s 为距河底 y 处的当地流量与含沙量, h 为垂线水深。
两种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前者 S 1  表示的是流量加权平均值,其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宽断面的悬移质输沙率与单宽流量之比,即分部输沙率平均;而后者 S 2  表示的是面积加权平均值,其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宽断面的沙量与单宽面积之比,即分部沙量平均。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垂线平均含沙量也各具特色,流量法由于同时考虑了流速和含沙量这两个因素,且流速为向量因素,这样求得的垂线平均含沙量 S 1  ,常用于与悬移质输沙率有关的计算中;而面积法仅考虑含沙量这一非向量因素,这样的垂线平均含沙量 S 2  一般多用于理论研究中及一维或二维垂线平均悬移质扩散计算中。
但在一些关于悬移质泥沙运动的研究 文献 中,经常会出现将 S 1  与 S 2  混淆,甚至是相互代用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悬移质输沙率 g s  时,常用单宽流量乘以面积平均含沙量 S 2  来推求,实际上此处应以流量平均含沙量 S 1  代替 S 2  。又如在一维悬移质扩散方程中  [2]
dS/dx=-[αω s /q(S-S * )
(3)
式中α为泥沙恢复饱和系数,ω s 为泥沙沉速, q 为单宽流量。式中的垂线平均含沙量 S 及挟沙能力 S *  应取 S 1  还是 S 2  ,常出现混乱。同样在垂线平均的平面二维悬移质扩散方程中,也常有类似的混乱之处。
无论是在数学形式上,还是在物理意义上,流量平均含沙量 S 1  与面积平均含沙量 S 2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般不可相互代用。本文试图对这两种垂线平均含沙量之间的差异作一分析,以求能澄清某些概念上的问题。
2  流量平均与面积平均含沙量的差异
垂线流速分布采用著名的普朗特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u/U * =(1/k)·lnζ+C
(4)
或写成
u/U=[1+1/kC 0 (1+lnζ)
(5)
式中 k为卡门常数,u是相对水深ζ(y/h)处的点流速,是垂线平均流速,U * 为摩阻流速,C 0 为无因次谢才系数(C 0 =C/ ,C= /U * )
垂线含沙量分布采用著名的罗斯公式
S a ={ζ a (1-ζ a )·[(1-ζ)/ζ]} Z
(6)
式中  s 为相对水深ζ处的点含沙量, sa 为ζ = ζ a 处 参考 含沙量, Z= ω skU* 为悬浮指标。
式 (5) 及 (6) 所表示的流速及含沙量垂线分布 规律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由于两式的计算精度较高,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式 (5) 及式 (6) ,可得流量平均含沙量
S 1 =∫ 1  0 usdy/∫ 1  0 udy=s a [ζa/(1-ζa)] Z ∫ 1  0 {(1+1/kC 0 )·[(1-ζ)/ζ] Z +1/kC 0 ·[(1-ζ)/ζ] Z lnζ}dζ
(7)
若令
∫ 1  0 [(1-ζ)/ζ] Z dζ=J 1
(8)
∫ 1  0 [(1-ζ)/ζ] Z lnζdζ=J 2
(9)
则式 (7) 变为
S 1 =s 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洛惠渠高含沙水流的特性分析.doc
 -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
 - 江西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doc
 -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doc
 -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doc
 - 河床枯萎疏浚浅论.doc
 - 陕南山区中小水库排沙运用.doc
 - 曹娥江低潮位序列突变成份分析.doc
 -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
 - 水流含沙量对磨蚀的影响.doc
 
- 建设高压高效柱塞泵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doc
 - 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申批备案.doc
 - 铸轧薄带高品质硅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拿地申报.doc
 - 年产67万只汽车空调鼓风机、高端汽车蒸发风机、冷风机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拿地立项申报.doc
 - 年产4600万袋粉液双室袋生产线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拿地备案用.doc
 - 绿色硝基复合肥一体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审批.doc
 - 年产11万吨沥青搅拌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拿地申报.doc
 - 年产100台导叶制造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申批征地立项.doc
 - 年产200万支骨优导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申报用.doc
 - 年产2万吨特种薄页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