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VIP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2 +56 8 -59 8 +107 8 -36 8 亿 m 3 9 kg/m 3 10 1950 ~ 1959 10 333 10 100 10 1610 10 100 10 100 10 1960 ~ 1969 10 281 10 222 10 839 11 307 11 789 11 文2:黄土边坡落水洞的形成演化机理研究 12 1黄土边坡落水洞的基本特征 13 2落水洞的演化过程分析 15 3落水洞的形成机理分析 16 参考文摘引言: 18 原创性声明(模板) 19 文章致谢(模板) 19 正文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文1: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① 废黄河口基面,下同。 1 前言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地,经洪泽湖入长江后再注入东海,自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段,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段,洪泽湖以下为下游段 ( 图 1) 。淮河以其中下游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闻名于世,解放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新 中国 成立后首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河流。经过五十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 现代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就是中游下段河床纵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目前,洪泽湖湖底海拔 10 ~ 11m ① ,位于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 9 ~ 10m ,高出浮山处河床 4 ~ 5m ,呈明显的倒比降。但在公元 12 世纪以前淮河是一条河槽深广、畅流入海的清水河流,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洪水排泄入海,其河口曾长期稳定在今淮阴以东的云梯关,潮流界位于今盱眙附近 [1] 。本文拟对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化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 图 1 淮河中游形势图 Sketch of the middle Huaihe river basin 2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 淮河入洪泽湖河口水下拦门沙与三角洲 公元 12 世纪以来,受黄河下游南泛夺淮入海影响,淮河水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现代洪泽湖的扩张与形成。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汛期控制水位 时湖面面积 1597km 2 ,在我国淡水湖中居第四位。洪泽湖是明清两代治黄保运工程的直接产物和组成部分,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初的靳辅及张鹏翮治水时期是其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在其形成后百余年中 (1840s ~ 1850s) 湖水位以 4cm/a 的平均速度持续上升,同时具有大幅度的年内、年际变化;湖水位的年内、年际变化在湖以上河道产生大范围回水区,其上界又随水位的持续上升而不断上溯 [2] 。洪泽湖居淮河中、下游之间,其湖面成为淮河中游的侵蚀基准面,在河湖交汇处形成河流入湖河口,当湖面趋于相对稳定后即形成河流三角洲。 对 历史 资料分析表明,早在洪泽湖形成以后的湖面持续上升时期,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就有水下拦门沙发育,只是其位置和高度随湖面变化而相应变化。乾隆五十年 ( 公元 1784 年 ) 汛期测量河口时发现:“金家冈迤西至打石山,河水俱深有丈余,大王庙迤东至龟山,水深竟至三丈以外,惟自金家冈至大王庙中间,现水深仍只有四五尺,水底稀淤深至六七八尺不等,…… ( 稀淤 ) 用篙探试系青灰色并不胶粘,……一竿可至底,随手拔起淤即淌卸,竿上仅存青色 ① 。据此推断,当年拦门沙位于盱眙以北河段,拦门沙顶比上游河床高出 2m 以上,组成物质以青灰色粉、细砂为主,粘土含量很少。由于此年汛期洪泽湖高堰志桩水位仅 尺,低于常年 3 ~ 4m ,为极少见的枯水年份,因而正常年份拦门沙位置应更趋上游。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拦门沙外侧湖水深度比其上游大得多,这种状况直到湖面趋于稳定、水下三角洲迅速发育后才得到改变。 现代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形成于公元 1850 年以来,因为此前 100 余年湖水位以 4cm/a 的速率快速上升,湖区范围不断沿河上溯;湖面上升引起淮河中游基准面上升,使大部分泥沙特别是推移质加积在中游河谷,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顶点位于浮山口附近,公元 1880 年时浮山以下已形成大柳巷滩、鲍家滩、寇家滩 ( 图 2a) ② ;到 1921 年时大柳巷等洲滩范围扩大,鲍家滩和寇家滩并岸,新形成冯公滩和赵公滩,另外在赵公滩以下有近 20 处水下浅滩形成 ( 图 2b) ③ ; 1938 年黄泛前以上诸洲滩均已并岸,杨家滩、牛尾滩、河瓢滩、大西滩和尺顷地滩形成 (

文档评论(0)

aylr5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