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宝石斑鱼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docVIP

澳洲宝石斑鱼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澳洲宝石斑鱼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16水产科技情报2007,34(3) 澳洲宝石斑鱼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陈总会肖宝华黄志斌邓国成陈超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 2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88 3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澳洲宝石斑鱼(ScortumbarcooMccullochamp;温为15~25℃.该病流行于初冬,春末. Waite,1917),是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淡水鱼,被1.1.2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分泌大量 认为是最好的垂钓和食用鱼之一,隶属于鲈形目粘液,体色发黑,体表,鳃部,鳍条,口腔等处布满 Percifbrmes,俐科Theraponidae,革蜊属Scortum,其大量白色点状囊泡,还可侵染鱼眼组织,导致瞎 英文学名为高体革劁(Barcoogrumter),亦称佳眼,鳃丝发生粘连,鳃明显充血,鱼集群在池边或 帝(Jadeperch).我国于2001年从澳大利亚引水面游动,不时与固体物质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 进,国内俗称宝石鲈,玉鲈,宝石鱼,翡翠鱼等.该困难而死. 鱼肉味鲜美,骨刺少,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1.1.3防治措施鱼种的放养密度要适宜,入 合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钾,硒等矿物质,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发病后,可以用8 是生产保健食品的良好天然原料,具有较高的营15g/m生石灰浸洗病鱼15~20min(注意观 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察鱼的反应,选择合适的浸浴浓度);或者用1g/ 宝石斑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的优m青蒿素进行药浴治疗,连用3d;或者全池泼洒 良养殖性状,可以进行室内工厂化养殖,室外池塘0. 1~0.2g/m,聚维酮碘.注意不能用低于1 单养,水库网箱养殖.我国在2004年突破了澳洲mg/L的硫酸铜治疗,否则会引起小瓜虫形成胞 宝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关,但随着其养殖规模囊 ,使病情恶化. 的迅速扩大,疾病问题接踵而至,本文系统总结了1. 2斜管虫病 国内对宝石斑鱼疾病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该鱼的1. 2.1病原鲤斜管虫(Chil.doeeyp,i), 疾病防治提供参考.腹面观呈卵圆形 ,大小为30~70Ixm×20~50 1寄生虫病 1.1小瓜虫病 1.1.1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Fouquet),是目前在鱼体上发现的最大 的寄生原虫,成虫一般呈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 350~800Ixm×300~500m.虫体有两个核,大 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紧贴在大核上.生活史 中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幼虫传播J,繁殖适 m.背面前端左角上有1行特别粗的刚毛,左边 有腹面纤毛线9条,右边有7条.胞口位于腹面, 由16~20根刺杆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大核呈 椭圆形,位于虫体后部;小核呈球形,在大核之后. 繁殖水温为12—18℃,每年12月至翌年5月为 流行季节. 1.2.2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游动 迟缓,鱼体瘦弱,体色发乌,严重时鱼体表形成白 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病原体大量寄生在鳃 收稿日期:2006—12—18;修改日期:2007—03—20 作者简介:陈总会(1979一),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科技情报2007,34(3)117 上,破坏鳃组织,使鱼呼吸困难,因此病鱼多游近 水表层呈浮头状. 1.2.3防治措施预防及发病早期的治疗可用 2%的盐水浸浴鱼体5—15min或者用10—15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min. 1.3锚头鳋病 1.3.1病原锚头鳋(Lemaeasp.),雌虫营寄 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雌虫虫体细长如针,分 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铁锚状,钻入鱼体组织 内吸取营养. 1.3.2症状鱼体体表两侧,胸鳍基部及尾柄 处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及肌肉组 织发炎红肿,出现红点,病灶处常有钟形虫,累枝 虫,单缩虫和原生动物寄生,以秋季流行最严重. 1.3.3防治措施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可以杀灭水体中的锚头鳋幼虫;鱼种入池前用15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30min左右,可以杀 死全部幼虫;或者采用阿维菌素5—10mg/m全 池泼洒,成虫,幼虫均可杀除. 1.4指环虫病 1.4.1病原指环虫(Dactylogysp.),隶属于指 环虫属,种类较多,但均为卵生,卵大而少.虫体 呈卵圆形,一端有1小柄,柄末端呈小球状.在温 暖季节能不断产卵,孵化.卵的发育与水温有密 切关系,繁殖适温是20—25℃,有些种类在水温 8℃时还可以进行繁殖.主要流行于夏,秋季. 1.4.2症状鱼体色变黑,指环虫固着盘的锚 钩和小钩钩伤鳃组织,刺激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