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1 GPS现场落实路径
1.1.1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路径方案使用RTKGPS实地放样转角位置,必要时配合设计实地调整转角位置。
1.1.2 当路径方案调整较大时,应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上配合设计人员进行路径优化。
1.1.3 现场落实路径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应与GPS主控制网一致。参考站应利用GPS主控制网点,如GPS主控制网点的密度、观测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以GPS主控制网点为起算点,采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观测模式进行加密。
1.1.4 转角位置确定后,宜直接埋设固定标桩,并利用RTK GPS记录坐标数据。进行RTKGPS测量时,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在±30mm范围内。
1.1.5 如后续测量工作采用全站仪施测,转角附近应设置方位桩,桩间距不小于200m。
1.2 定线测量、桩间距离测量、高差测量
1.2.1 全站仪测量
1.2.1.1 直接定线可采用距离分中法或角度分中法。距离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不同位置的中点。角度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两水平角的平分点。当采用全站仪不能倒镜时,应逆时针加测水平角半测回。直接定线后,应检测水平角半测回,并作记录,其角值允许偏差范围±1′。
1.2.1.2 直线桩(Z)、转角桩(J)应分别按顺序编号,严禁重号。固定标桩的埋设,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测量规标桩格及埋设尺寸可参照附录G的规定。
1.2.1.3 直接定线可采用逐站观测或跳站观测。当采用跳站观测时,其最远点与测站间距离,平地不宜大于800m,山区不宜大于1200m。所加直线桩桩间距离宜均匀,且不宜过短。
1.2.1.4 直线桩应设在便于桩间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及检查测量和能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平丘地区不宜大于400m,山区可根据地形条件适当放长。
1.2.1.5 直接定线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2.1.5规定。
表1.2.1.5 直接定线测量精度
仪器型号
仪器对中误差
mm
水平气泡偏移
格
正倒镜两前视点点位之差m
DJ6、DJ2
≤3
≤1
每百米≤0.06
1.2.1.6 定线时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必须立直,宜瞄准目标的下部。当照准目标在平地100m以内无遮挡物时,应以细小标志(如铅笔)指在桩钉位置。当照准目标距离小于40m时,应照准标桩的点位或细直目标的下部。
1.2.1.7 转角桩水平角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2.1.7规定。
表1.2.1.7 转角桩水平角测量精度
仪器型号
观测方法
测回数
2C互差
′
读数
′
成果取值
DJ6、DJ2
方向法
1
1
0.1
分
注: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测角读至秒。
1.2.1.8 当定线测量中遇有障碍物不能通视时,可采用间接定线方法,间接定线测角、量距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1.8-1、表1.2.1.8-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采用全站仪测距。当地形较平坦时,可布设矩形、等腰三角形;
表1.2.8-1 间接定线测角技术要求
仪器型号
观测方法
测回数
2C互差
′
读数
′
成果取值
DJ6、DJ2
全圆方向法
1
0.5
0.1
秒
注: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测角读至秒。
当间接定线路径较短和不需要提供点位坐标时,其观测及限差技术要求应满足:
观测导线水平角,当采用DJ2型经纬仪观测时,应左、右角(包括两端连接角)各一测回,采用DJ6型经纬仪时应各测两测回,成果取平均值。圆周角闭合差应不大于12″,闭合差按左、右角平均分配;
用全站仪测量导线边长,应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其精度按表1.2.1.8-2执行;
表1.2.1.8-2 间接定线量距技术要求
仪
器
型
号
仪器对中允许偏差
mm
水平度盘气泡允 许
偏 差
格
点位设置
方法
垂直于路径长度最短距 离m
对向测距较差相 对
误 差
方法
限差
mm
DJ6、DJ2
≤3
≤1
正倒镜两次点位取中
两次点位之差每10m<3
对向观测各一测回
≥20
≤1/4000
作任意形状支导线时,边长宜均匀;
当测距边小于20m或大于80m时,应提高测量精度;
距离读至毫米,计算至毫米。
高差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应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对向观测的较差限差为0.4S(m)(S为边长,以km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
中间导线点不宜超过2个,导线累计长度不宜超过500m。
c) 间接定线计算及标定桩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现场及时计算出导线点坐标及方位角,角度取至秒,边长及坐标取至mm;
放样点坐标计算值与实际放样点允许横向偏差范围±5mm;
放样点桩间距离可按坐标反算求得。
1.2.1.9 桩间距离采用全站仪测量宜进行对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