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堂教学实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PAGE1 / NUMPAGES5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师”、“道”、“惑”等文言实词和“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唐朝中期,社会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视学习,鄙视老师。柳宗元就曾在文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当时如果有谁认真向师学习,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乃至于一位大文豪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这篇文章一出,官场哗然。整个士大夫阶层都把他看成是异类,狂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生:韩愈)对。他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这篇文章是什么呢?(生:《师说》)对。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学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就已学过韩愈的作品。请简要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 生1: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2: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3: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生4:他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课件展示:三个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苏海韩潮 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朝的韩愈和宋朝的苏轼,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后人称之为“苏海韩潮”。 另外,同学们注意题目中的“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重在说理,属于议论文。 三、文本探究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研习第四段: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肯定不止他一人,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拘于时”和 “能行古道”。 【问题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研习第一段: 1、中心论点 2、教师的职责 3、从理论上阐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4、择师的标准 5、择师的原则。 这一段介绍了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会有所启发。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教师依次提示五个内容,学生试背。 【问题三】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怎样的分论点?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请看第二段。 1、我们先来做一项小练习,检验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每位同学在本段中找出三个典型的词语和一个典型的句子。注意:从常见的文言现象入手,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从句子翻译的角度找一个特殊的句式。学生很踊跃。归纳如下: 一词多义:惑、师、道; 词类活用:师、耻、小、圣、愚; 通假字:“不”通“否”; 古今异义:众人、小学、齿、所以。 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宾语前置)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岂可怪也欤!(省略句) 2、请一位同学将本段朗读一遍。 师:韩愈有句名言“大凡物不平则鸣”,所以他在写文章时会投入大量的感情。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读的? 生5:韩愈对这种现象极端愤慨,我觉得应该体现这种情感。 师:那么,你是怎样体现的? 生5:重读久、难、惑这些字。 师:除去刚才强调的之外,韩愈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感情强烈的虚词,像“嗟乎”“呜呼”“矣”,我们朗读时也需要去体现,去强化。 教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注意体现刚才所强调的重点。 师:好。现在分组讨论

文档评论(0)

海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并擅长诗词写作,喜欢搜集各科教学资料,与广大网友分享,以资教育教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