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超实用.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 而不是生活本身,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 主动归隐 *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无论世界有多么喧嚣,多么物欲横流,我们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放置一切欲望;也应该有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在疲惫与悲伤中,推开后门,去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这园子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逍遥桥…… 哪怕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请别让精神后花园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了保持自己的尊贵而骄傲的呼吸! 在这座精神后花园中,我们体验阳光,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体验关切和感动,体验一切一切的美…… *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陶诗“人性之光”: 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德国) *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 一、白描的手法 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 四、生动形象的比喻 五、平浅自然的语言 *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第二课时 *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回忆:诗歌中那些地方和“拙”有关联?并谈谈你的理解。 守拙归园田 ↑ *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拙”本为笨拙。在这里是自然、纯粹,是真。“守拙”是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能给人一种纯净、自由、闲适的精神体验。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讨论:既然有“拙”,也应该有“巧”,想想作者所暗示的与“巧”有关的内容有哪些?并谈谈你对“巧”的理解。 “巧”本为工巧。诗人所指应是出仕为官,曲意逢迎。工巧所需要的代价是逢迎、繁杂、为世俗所扰,是伪。使人觉得繁琐、委曲、空虚。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思考:作者从“巧”走向“拙”,情感态度如何?哪些诗句可以体现?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喜悦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小结:正因为“拙”与“巧”两种生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作者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拙”的生活方式,“开荒南野际”,开始了自己的归隐生活。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讨论:选择归隐的不止陶渊明一人,联系你所知道的与归隐有关的古代文人,谈谈你对古代文人归隐情结的理解。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古人归隐的方式有两种: 弃官归隐:陶渊明、王实甫、郑板桥、龚自珍 半官半隐:王维 古代文人选择归隐往往有三种情况: 1、终身不仕:庄子《庄子、秋水》、林逋(梅妻鹤子) 2、先仕后隐:陶渊明、谢安(谢道韫、王凝之) 3、半官半隐:王维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da)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三十七分。 林逋,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

文档评论(0)

GCG19881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