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期末作业
浅析音乐作品
时代: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
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英海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21年北京奥运动会开幕式上。
主题思想: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乐曲分析: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画面:
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
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
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
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
9、欸乃归舟,10、尾声
刘天华(1895-1932),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二胡与琵琶演奏家。江苏江阴人。其父刘宝珊受新学的影响,曾在家乡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其兄刘半农早年曾参加新文化活动,刘天华受其影响从小就接触革新思想。从中学时代学习音乐,先后学过管乐、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曾是业余军乐队队员。1914年起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任教。其间,刘天华曾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二胡;向崇明派琵琶大师沈肇州学习琵琶。1921年在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22年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平艺专等处任教。在京十年,他曾学习过三弦拉戏、昆曲,并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二胡名家刘天华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主题思想:
光明行是 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 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用 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 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
乐曲分析:
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 引子和尾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 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乐曲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 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 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 音型加以重复、模进、 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