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辩论】应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pdf

【舆情辩论】应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舆情辩论】应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导言: 针对学龄期( 7 至 18 岁)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现象,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对 2015 年 1 月至 5 月媒体曝光的 40 起校园暴力事件进行了分析统计:有 75%发生在中 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占比 42.5%、32.5%,前者比后者高出 10 个 百分点。初中生一般处于 13 岁至 15 岁,高中生 16 岁至 18 岁,这一阶段未成年 人多处于易冲动的叛逆期, 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 从对暴力事件的处置结 果看,因严重危害社会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不到三成, 以故意杀人、 故意伤 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面对少年暴力事件频发, 有人提出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增强刑法的一般预防 作用,对可能误入歧途者起到警示作用; 也有人认为, 降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反而会扩大打击范围,将会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视线。 ■正方 : 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在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 团伙化、恶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适当降低刑事责 任年龄下限十分必要: 第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符合我国现实需求。 一方面我国现代少年儿童的 成长现状有变,当前,整个社会现实与 1979 年刑法最初制定时相比,在经济、 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儿童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能力的生理年龄 渐趋下降。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 保护的不是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 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 而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校园暴力重到可以判终身监禁, 是故适当降低刑事责任才能对对于青少年的暴力 犯罪要加以惩戒,遏制校园暴力事件上升趋势。 第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有利于教育、改造和挽救有罪错行为的未成年人。 对于低龄少年犯罪予以一定限度的严厉惩罚, 从某种程度上胜过和颜悦色的说服 教育。未成年人从小就应知晓, 人人都应为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从而迫使 其学会有效约束自我。 同时也可避免涉案未成年人家长从法律宽容中放松对子女 的教育。 第三,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不违背人道主义原则。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 标准规则 ( 北京规则 ) 》指出: “考虑一个儿童是否达到负刑事责任的精神和心理 要求,即根据孩子本人的辨别和理解力来决定其是否能对本质上反社会的行为负 责……应考虑到情绪和心智成熟的实际情况。 ”这一规则说明,最低刑事责任年 龄的确定决定于未成年人辨认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非年龄本身。 从世界范围 看,有的国家刑事责任年龄很低,如墨西哥规定为已满 9 周岁。 。 1 。 ■反方:不应降低降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并不能起到预防效果。 刑罚预防犯罪功能有 两种,一是特殊预防,防止其本人再危害社会 , 二是一般预防,警告社会上不稳 定分子。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送未成年人进监狱 , 易产生交叉感染 , 并不利于其改 造,特殊预防成效并不大。而对于其他未成年人而言,其犯罪成因复杂,社会阅 历肤浅,刑罚对其有多大震慑效果,一般预

文档评论(0)

dqy11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海滋实业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DL1JF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