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价中心性 奥斯古德(Osgood)等人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被试用于描述印象的形容词涉及三个基本范围: 评价:好—坏,最主要的。 力量:强—弱 活动:积极—消极 罗森伯格将评价范围分为: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汉密尔顿的实验证明,社会特性影响人们的喜欢程度;智能特性影响人们的尊重程度。 第3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中心特性作用 阿希的中心词实验 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 第一组: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第二组: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第3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加法模式:费希本,1964。 平均模式:安德森,1965 加权平均模式:安德森,价值因素的作用 第3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注:括号中为权重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b.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 c.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A: (3*3+3*3+2*5-3*3)÷4=4.75 B: (3*3+1*6)÷2=7.5 AB 第3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三、印象整饰 定义:又称为“印象管理”,即有意的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这一领域研究产生划时代作用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论”。 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而印象整饰则是信息的输出。 第3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积极即正面意义: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得互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消极的一面: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露脸、争面子 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如逢迎之道,恭维和施惠 * 第3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中国人“争面子”由来已久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富商们无论对乡邻还是对自己的日常开销都十分吝啬, “惟娶妾,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余友人汪宗姬,家巨万,与人争地数尺,捐万金;娶一狭邪如之。鲜车怒马,不避监司前驱。监司捕之,立捐数万金。不十年间萧然矣。至其菲衣恶食,纤啬委琐,四方之人,皆传以为口实,不虚也。”(谢肇浙:《五杂俎》。) 第3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脸面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特征”。 鲁迅《说面子》: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林语堂《吾国吾民》:将“面子”、“命运”和“恩惠”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 。 第3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胡先缙对“脸”“面”的划分 “‘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 “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著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第3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中国人认定的“脸事”和“面子事”不同。 脸重在守护,面子重在争取。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 第4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脸和面子的功能 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印象整饰功能:面子功夫 社会交换功能:情面 第4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第四节 归因理论 定义: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理论和模型。代表人物:Heider、Jones Davis、Kelly、Weiner等。 第4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海德(F · Heider)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归因理论的产生。 海德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 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第4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归因两重性:海德认为,导致行为发生有两种因素: 内部原因(动机、人格、品质、情绪、能力和态度等) 外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周围环境、奖赏和惩罚等) 行为原因 第4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对行为的归因与对行为的预测是有关联的,通常归于内因有助于对行为的预测。 文化影响人们的归因:东方文化倾向于做外在归因;西方文化

文档评论(0)

xiao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你好,我好,大家好!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016204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