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 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
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
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 键 词:李白 诗歌 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
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
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
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
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
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
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
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
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
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
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
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
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1
这一时期是李白的思想矛盾斗争时期,李白幻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又是
向当权者上书,同时又是避入道观假做隐士,汲汲于从民间步入庙堂。前人与今人对
这一时期的划分最一致。玄宗后来终于认为李白“非廊庙器,赐金放之还山”,于是,
李白“五噫出西京”。若用儒家观点视之,李白徒有外王机遇,却不能因内圣而保有
之,故天命糜常,就不能继续在朝供奉翰林了。
(三)东鲁、梁园时期
这个时期李白开始了第二次流浪,是诗人济世理想与出世思想矛盾尖锐时期。公
元 755 年,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之间,只是在一贯的乐观与自信之
中,加进了些许的悲愤。
(四)安史之乱时期
这段时期李白成了阶下囚,是诗人士济世理想执著坚持时期。其实,个体人生与
历史事件的关联并不是机械直观的,李白的这一人生时期应从安史之乱后一年(公元
756 年) ,即自李兵败自杀那一年始,至李白病卒那一年(公元762 年)止,凡六年。
与传统分期的一年之差反映了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不完全同步。此时期内的李白,天才
情结与人生遭遇的对立发展到最高峰,似一出悲剧达到了最高潮。士大夫做不成便罢,
诗人却因误入反王军幕而牵连获罪,居然变成了阶下囚!荣亲梦也彻底破碎了,成了
“辱亲人”。诗人晚年赠张相镐中曾悲愤地感叹道: “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其事
竟不成,哀哉难重陈。”出狱后又遭流放,他追怀景状曰:“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得赦放还后,有了前科的诗人不能回家做一个父亲与丈夫,只能寄居在族叔家里郁闷
以终,最后的绝笔是“临路歌”,前人殊不知李白是在籍道士,在教义上“羽化登仙”。
是得道之人死后的境界,道士李白,当然相信他的死是“临路”了。他的肉体人生太
痛苦了,当然指望另有灵魂的安妥之境可以往奔!诗人的身后,儿女们的景况并不好,
等同于庸碌之辈。他曾有诗曰: “天夺壮士心”,此语看似呼天抢地,实了自况一己之
哀情。
二、李白诗歌中独特的漂泊意象
诗歌经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
清的情与景,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
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歌里总是出现猿这个意象。猿
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
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