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好的一天从语文课开始!《过秦论》、《伶官传序》——对比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傅笔涵主问题 两篇史论在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何不同呢?目录/CONTENTS01评述历史的角度02表现形式(结构)03表现手法(技巧)04得出结论的方式05语言特点1.评述历史的角度比较结果同:两篇史论都是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评说前朝得失,鉴古观今,从“人事”出发,思考帝王应如何治国。例如:贾谊身处汉初,为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教训,进而采取新的统治政策,以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写了《过秦论》;欧阳修生当弱宋之际,为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诫,警示和提醒统治阶级,革除弊政,使国家走上复兴之路,写了《五代史伶官传序》。异:《过秦论》通过宏大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影响王朝更替的因素。《五代史伶官传序》从极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天下大事。重点虚词“其”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定,还是,最好表祈使(+V.)(相当于do, may ,might)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强调语气(+adj)何其衰也其真无马耶难道,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揣测如果,表假设其若是,孰能御之?是……还是,表选择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文章的表现形式比较结果课文学习提示告诉我们:《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以散体写史论。予尝谓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辩亡》,皆赋体也,大抵屈宋以前,以赋为文。——(宋)项安世所谓“以赋为文”,指的是古文写作中,借用赋体,铺陈、夸张,喜用排比、对偶的写法,打破文章体式。好不好呢?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 一样可笑了。——钱钟书《谈艺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及李存勖盛极一时和国灭身亡时,只用了非常概要的语言,“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不像《过秦论》中,极力铺陈、夸张。说理议论时,更是明确集中。比如,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几句统领全文。 为什么欧阳修要用“呜呼”这样的感叹作为发端呢?好不好呢?其于《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欧阳发《文忠集·附录二》这段话说明,“呜呼”在欧阳修史传及史论中的特殊形式和重要意义。纵观中国正史,从《史记》到《清史稿》,二十六史之史论,“太史公曰”“赞曰”“使臣曰”“评曰”“论曰”等更常见,庄重严谨。《新五代史》以“呜呼”发端,使人耳目一新,具有文体革新的意义。此外,这一“呜呼”不是一般的感叹声,它蕴含着作者对盛世的赞叹与对乱世的哀鸣,结尾更是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言有尽而意无穷3.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好不好呢?对比:行文上的先扬后抑。《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过秦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结局:秦朝陈涉《五代史伶官传序》:伶人燕梁庄宗 结局:伶人庄宗运用对称词语形成对比《过秦论》:“约从”与“离散”,“成”与“败”,“攻”与“守”……《五代史伶官传序》“人事”与“天命”,“胜”与“衰”,“得”与“失”等对称词语,形成更强烈的反差。4.得出结论的方式文字有终篇不见主意者,结句见主意者。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也。——宋代李涂《文章精义》《过秦论》先叙后议。这与政论文的常规写法看似不符;核心观点隐而不发,叙而不论,直至文末提出观点《五代史伶官传序》,叙议结合。全文围绕主题,时叙时议,叙议结合,反复照应,强化文章的结论。《过秦论》先叙后议。第1段,写秦孝公经过商鞅辅佐,变法图强。第2段,叙述山东诸侯国联合抗秦,最终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施暴政。第4段,交代陈涉起兵,天下云集响应,秦国最终灭亡。这与政论文的常规写法看似不符;核心观点隐而不发,叙而不论,直至文末提出观点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司马迁《滑稽列传》《五代史伶官传序》,叙议结合。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仅此一句,便能看出《新五代史》写法上的极力突破,然后才是概述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第2段,叙述为主,以叙代议。“三矢”。第3段,叙议结合。第4段,叙中见议。“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叙中见议,再一次回应“人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全文围绕主题,时叙时议,叙议结合,反复照应,强化文章的结论。5.语言特点相同之处在于:句式灵动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