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汉语数的表达方式
陶西华
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的表达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一、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代汉语口语习惯就能理解。但有两种情况现代汉语已不采用,值得注意:
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有”字(读作“又”),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十有五”就是十五。
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
冬至???,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
“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的“一百五十”》
二、序数
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一般是序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再”“三”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
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只是较少见,如: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忆具。(沈括《梦溪笔谈》)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支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释】
①去手:离手。 颂陶之作,既颂其诗品,更颂其人品。论诗拈出“清真”二字,颇有见地:清新淡远,纯朴真挚,此即陶诗千载流芳之真谛所在。论人则推崇其不耻躬耕,安贫乐道,清操自守。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品之高洁,此词正体现此种文学批评原则。
②“晚岁”两句:谓陶潜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乡邻,彼此融合无间。按:陶潜有《西田获早稻》诗备述农耕之乐,结句云:“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潜又有《归田园居》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近邻)。”躬耕:亲自耕种。斗:盛酒的容器。
③“都无”两句:言陶潜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即陶潜生活的年代。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黑暗。陶潜因作《桃花源记》,幻想出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社会。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辛词化用其意。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参见前《念奴娇》(“近来何处”)注⑨。
④“千载后”三句:言陶诗以其“清真”而流传千秋。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新纯真。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渊明独清真。”
⑤“若教”两句:言陶潜归隐田园,高风亮节,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谢诸郎高洁。王、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潜柴桑人,晚年归耕也在柴桑。;;;;;三、分数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母+分+之+分子。如: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
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