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三单元 授课教师:赵伟 工作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东校区 【学习目标】 赏析水月意象,体悟作者的心境。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意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 拓展迁移 【学习时间】 10 分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在他的千古绝唱《赤壁赋》中是怎样用景语表情达意的呢?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中,可通过赏析水月意象,体悟作者的心境。 二、展示教学目标 赏析水月意象,体悟作者的心境。三、品析鉴赏 课文中写了怎样的“水月”景象? 现实中的“水月” 历史中的“水月” 哲理中的“水月” 1、现实水月——水月之景 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色澄澈而空明,苍茫而朦胧,如人间仙境。 情:“乐”。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历史水月——水月之情 第三段是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景:悲凉苍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情:悲观失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理:人生苦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 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是抒情。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自身与历史人物的对比。 人生须臾与宇宙无穷的对比。愿望与现实的对比。 在对比中让我们读懂了此时的苏轼。由水月开始,以水月结束,目的却无关水月,显然是借水月议论人生失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在对比中让我们读懂了此时的苏轼。由水月开始,以水月结束,目的却无关水月,显然是借水月议论人生失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3、哲理水月——水月之理 第四、五段,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 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仍然扣住水和月下笔,以回答客的名义,紧接着作者展开了哲理般的议论。议论中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但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才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是啊,坎坷的经历,艰难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仍然扣住水和月下笔,以回答客的名义,紧接着作者展开了哲理般的议论。议论中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但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才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是啊,坎坷的经历,艰难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山风月由此最终成为作者精神寄托的处所,成为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 苏轼的“变与不变”论彻底征服了客,于是“客喜而笑,”并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全文最后归结到思想超脱之乐中,又呼应了开头的水中“泛舟”“月出”等文字,在结构上达到了首尾照应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 把握住水月意象,也就把握住了全赋之骨。 现实中的水月——宁静、柔和之美 ——畅游赤壁(实) 历史中的水月——沧桑、悲凉之意 ——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乐观、旷达之感——体悟人生(虚) 水月意象的人生启示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