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混合型RTA的治疗 一、纠酸: 二、必要时补钾 三、适量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以纠正佝偻病。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远端肾小管 “阳离子交换段” 泌钾,泌氢功能障碍,同时又有醛固酮缺乏或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致产生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但其发病机理仍不明了。 高血钾性RTA的分类 一、原发性:幼儿期一过性 二、继发性: 伴慢性肾疾患的低肾素低醛固酮症(成人多见),占70% 肾小管对醛固酮效应减弱(假性醛固酮低下) 肾上腺疾患致醛固酮缺乏 药物诱发(环孢素、肝素、消炎痛等) 多为中老年患者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肾脏患者:DM、梗阻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有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续性高钾血症,二氧化碳结合力多在20~30mmol/l,血清钾水平多在5.5~6.5mmol/L,重者在7mmol/L以上。 尿铵盐浓度减少,血肾素活性及醛固酮含量减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可确诊。 但在诊断时须注意,有些药物如巯甲丙脯酸长期应用,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抑制,可有类似表现,需鉴别。 备用工具资料 多为中老年患者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肾脏患者:DM、梗阻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有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续性高钾血症,二氧化碳结合力多在20~30mmol/l,血清钾水平多在5.5~6.5mmol/L,重者在7mmol/L以上。 尿铵盐浓度减少,血肾素活性及醛固酮含量减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远端肾小管 “阳离子交换段” 泌钾,泌氢功能障碍,同时又有醛固酮缺乏或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致产生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但其发病机理仍不明了。 分 类 按病因和发病部位 原发性、继发性 近端肾小管型、远端肾小管型 根据发病机理:遗传性与获得性 按年龄:成人型、婴儿型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吡咪。 钙代谢紊乱: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谢谢您的聆听!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 肾小管酸中毒 概 念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梯度建立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RTA) 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称不完全性RTA 分 类 按病因和发病部位 原发性、继发性 近端肾小管型、远端肾小管型 根据发病机理:遗传性与获得性 按年龄:成人型、婴儿型 分 类 目前大都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 Ⅰ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Ⅰ型RTA可能机制 1.氢离子泵衰竭,即原发于肾小管氢泵功能衰竭,不能泌氢以建立梯度 2.远端小管泌氢功能正常,但因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变化,已分泌入管腔的H离子很快扩散返回细胞内,因而不能保持梯度 原发性、家庭性及散发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有隐性遗传或特发性病例。多为先天性肾脏酸化功能缺陷,无明显系统疾病。 Ⅰ型RTA 原发性病因 原发性RTA-I型的临床特点 可任何年龄发病,2岁以后症状明显 多为散发,女孩多见 呕吐、厌食、生长落后 多饮、多尿、烦渴、便秘、脱水等表现 佝偻病、骨软化、骨龄延迟、病理性骨折、骨痛等 肾钙化(最早出现在1月婴儿) 、肾结石 不全型:仅有低血钾、肾结石等,无酸中毒。NH4Cl负荷试验阳性。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吡咪。 钙代谢紊乱: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腺炎、肝硬化。 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肾盂肾炎等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腺炎、肝硬化。 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肾盂肾炎等 一、代谢性酸中毒: 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婴儿型则生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