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环境(秦大河)1.pptx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冰川与环境》;提 纲 第一章 冰冻圈和现代冰川 第二章 现代冰川的形成和分类 第三章 第四纪冰川作用 第四章 地球冰川作用和冰川变化的归因 ;两极地区 冰盖变化 海冰监测 和冰山统计 积雪变化 冻土变化 北极土地利用和土地 覆盖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积雪变化,冻土变化,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 (雪灾冰湖溃决等) 三江源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第一章 冰冻圈和现代冰川 1.1.冰冻圈和现代冰川的基本概念 1.2.冰冻圈与气候 1.3.冰冻圈研究的意义 1.4.冰川学研究简史 ;1.1.冰冻圈和现代冰川的基本概念;冰冻圈组成 积雪冰盖冰架 冰川海冰河/湖冰冻土;积雪;冰川;冰川:(glacier)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冰川以冰为主体,还包含有一定数量的空气液体物质和岩屑。;不同纬度冰冻圈高度变化示意;冰盖:覆盖在周围地形上的穹隆状冰川冰,面积大于350000km2 (如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冰架:与陆地冰川相连但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厚冰体。主要通过陆地冰盖和冰川的流动获得物质补充,通过冰山断裂和融化而消减。;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大部分分布在极地海洋,在南北半球都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年际的变化特征。海冰的范围在南半球从最小的2月份3.0~4.4 ? 106 km2 到9月份的17.0~20.0 ? 106 km2 ,可相差5倍;北半球海冰面积从9月最小的7.0~9.0 ? 106 km2 到3月份最大的14.0~16.0 ? 106 km2 ,相差仅1倍。;积雪: 积雪在构成冰冻圈的所有分量中覆盖的面积最大,年平均达26? 106 km2范围。地球上的大部分积雪分布在北半球,季节变化较大。北半球平均积雪面积从1月份的46.5 ? 106 km2到8月的3.8 ? 106 km2 间变化。;冻土和多年冻土:在多年平均地温在1℃的地区,连续多年冻土一般分布在多年平均地温在7℃以下的地区。;1.2.冰冻圈与气候;一 通过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起作用 ;是地球表面与大气的天然绝缘层,导致大气层与岩石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减少,并通过调节海洋与大气的水汽和热量交换来影响气候模式和大气环流。冰雪下垫面的变化主要是冰盖海冰和积雪的收缩与放大,对能量平衡为基础的气候模式有重要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印度降水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都有相当的影响。;二 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据计算,目前全球冰川的平均年消融量约3000km3,近乎全球河流水量的3倍。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如在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盛时,水分集中在冰盖上,海面比现在低140米左右,现在渤海黄海东海等大部分转为陆地,台湾与大陆联成一片,夏季风萎缩,陆地上降水量大幅度减小,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降水可能不足现代的一半。 ;;冻土和 多年冻土 热量交换 气体交换;冰川学;1.4. 冰川学研究简史;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冰川学孕育于1819世纪的欧洲,始于对冰川如何运动的解释。 ;经过近200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后的迅速发展,冰川学以冰川物理为主体,冰川水文气候和冰川地质地貌为两翼发展着。;冰川物理学研究冰的内部结构力学热学电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冰川水文和气候学 研究冰川与大气相互作用,热量和物质收支,消融与产生径流过程,冰川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洪水,冰川泥石流以及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冰川地质和地貌 研究冰川对冰床的侵蚀岩屑搬运和堆积过程,形态沉积特征以及在古地理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等,这里有相当部分称为“第四纪冰川研究”。;中国冰川学的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一些地质地理生物学家到中国西部山区探险考察,有涉及第四纪冰川与现代冰川的报道。 ;在我国,气候学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较早倡导冰川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在大学教地学通论,就设专章讲冰川。20世纪50年代末,他任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支持在兰州设立专门的冰川冻土机构,系统开展研究。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致力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提出以庐山为样本的第四纪冰川模式,形成一个学派,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对天山南麓台兰河流域的第四纪冰川堆积进行了考察和冰期划分,并撰文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及毗邻地区冰川的研究情况。 ;中国冰川学的发展:;1978年以后,中国冰川学进入空前发展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中国冰川学的主要代表著作;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成为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系统五大圈层;气候系统变化的灵敏的指示器(冰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