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作业一.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请区别“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答:“教育是什么”其实就是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什么”的表征。 那么教育本质是什么?教育本质也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特性吗?且不管教育是上层建 筑,还是生产力,抑或其他的本质表达的正误,只要想一想,我们忽而认为教育本质是上层 建筑,忽而认为教育本质是生产力,忽而又论证教育本质是其他,就会明白教育本质并不是 教育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特性。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特性。由于教育是人为、 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而人是一个开放性的、不可简单限定性的 存在,从而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因此,人们对“教育之为教育”的 理解与认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 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必 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其结果是人们就不可能给教育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 定的、一贯的、唯一的定义,这也是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本质概念不适合于教育本质表述的 原因所在。不同的人对教育本质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是有不同的教育观。而教育本质又表征 着“教育是什么”,所以人们对“教育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能直接反映出他们的教育视野, 并从总体上决定他们对教育的外延、内涵和教育的现象与本质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属于带根 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的组成 部分,是支配人的社会行为特别是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往往是对“教育”的一种定义。“教育” 这一名词有广义、 狭 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 ,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 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 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 ,系统地对年轻一代施以影响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 ,陶冶 他们的思想和品德 ,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国内学者在分 析了西方教育理论演变过程之后 ,认为人类对 “教育” 的意义的理解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 育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历史上来看 ,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 “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汉许慎《说文解字》 : “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 education ,法文 è ducation 和德文 erziehung ,均源于拉于文 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教育一词反映的活动来说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活 动。从矛盾观来看 , “教”与 “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并且在很大程度 上折射出社会与教育的矛盾。在汉语中 , “教”的涵义最早是对外部“权威”的效法和 遵从。在甲骨文中 , “教”字的偏旁“攵”乃“手执鞭子”之意,西周的学校就有“朴 作教刑” 的记载。一般而言 ,社会作为一个人类共同体 ,是靠规范与制度而得以存在的 , 是靠协调与约束而得以稳定的。因此 ,教育必然地要体现社会的意志 ,强调 “社会化”,强 调“服从性”。但在另一方面 ,教育要培养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 个体 ,他们最终要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因此 ,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强调 个性化 ,强调自主性。社会化与个性化 ,服从性与自主性 ,是社会与教育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总之 ,教育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种的延续与发展而兴起的一个专门化领域 ,这个领域不仅 要保证文明的传承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需要将年轻一代培养 成个性彰显、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新人 ,以求适应社会和发展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 2、人、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教育概论》P279 3、谈谈你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的认识? 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答: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 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 金榜题名。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 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系统。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变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 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那么,应试教育 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可以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1)考试本身。首 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在4000 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 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考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21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上班族,没事喜欢上网、看书、听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