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简史-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 1956年10月,文化部电影局在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形成了各电影厂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1956年前后,影片产量大增,在艺术上也有较大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红色经典影片,《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等。 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讽刺官僚主义的《新局长到来之前》,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第一部表现运动员生活的影片《女篮五号》。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新中国第一步彩色故事片 《祝福》等。 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康生的 “拔白旗”运动的到来,数十部 影片被禁,第二次电影创作 高潮宣告结束。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1958年,周总理提出多拍些艺术性纪录片,反映生气勃勃的时代面貌。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虽然电影生产132部,但故事片只有10部左右,大多数纪录性艺术片经不起时间考验。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1959年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共拍摄了约70部影片,选出了35部影片举办“新片展览月”。 影片《林则徐》、《风暴》、《万水千山》、《青春之歌》等艺术片,堪称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诗,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反右倾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电影产量迅速下降,直到文革前夕,仍然留下了很多部堪称经典的优秀影片。《红旗谱》、《暴风骤雨》、《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红日》、《刘三姐》、《甲午风云》、《李双双》、越剧艺术片《红楼梦》等等。 建国后十七年电影特征: 1、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革命的抒情正剧为主,整体上真实、朴素,生活性和时代感强烈; 2、注重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十七年期间的电影缺陷:1、受政治干扰,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发展速度比较迟缓;3、不少影片中存在着虚假、说教、拔高、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4、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1964年对电影《早春二月》的批判和第二年对《舞台姐妹》的批判,都可视为“文革”的前奏。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1966年春,江青与林彪推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中央文件形式下达,1949年以来的650部电影呗定义为“毒草丛生”,30年代以来的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纷纷被打入冷宫。大批电影工作者横遭迫害,打成“牛鬼蛇神”,被长期关押、残酷折磨,甚至被迫害致死。 在文革开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所能看到的电影只有“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电影是“十七年”中影响力最大的媒介之一,否定“旧”历史,就是要掌握话语权,创造“新”历史。革命样板戏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被推上历史舞台,成为文艺战线不容置疑的神圣原则。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样板戏” 指的是六个京剧,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和两个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三突出”原则 1968年,在对样板戏进行经验总结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三突出”的原则,姚文元在一次批示中又亲自给“三突出”原则下了定义,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个定义出笼后,被当作理论上的一大发明,大肆鼓吹,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 四、“文革”时期中国电影 特殊模式的电影语言 从1969年到1972年,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样板戏电影在运用电影手段表现内容上,形成了一套特殊模式的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利用画面构图、灯光色彩、镜头大小、拍摄角度等手段突出英雄人物。 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1976年到1978年是中国电影的恢复时期   两年间所拍的几十部电影主题单一,革命力量与“四人帮”反革命力量斗争展开故事情节。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冲突模式上沿袭文革时期电影,仅仅是将好人坏人置换一下位置,甚至有电影在“四人帮”粉碎之前拍摄,但在后期制作时,因政治形势陡变,于是通过配音与剪辑,将影片的正反角色彻底反转,“走资派”成了正面人物。 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1979年以后,电影才真正从座位政治宣传工具中分化出来,向多美学、多形态、多风格电影分化,出现艺术电影、宣传电影、商业电影、实验性电影和多元交叉电影。短短几年间,中

文档评论(0)

a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章节测验不包含期末考试,题库具有时效性,请留意文档上传时间;课程会更新,有更新请留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