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生,兴衰,企业集团]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个特别特别的人物。他是清末状元、立宪派首领、民国初年的实业总长和农商总长、南通地方建立的主导者、棉铁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倡者、大生企业集团的创办人。他的经受丰富,成就卓著。有人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值得后人仔细讨论,细细品读。 张謇作为高官巨商,始终身居高位,可是一生刻苦节省,并深切怜悯下层民众的疾苦。据其儿子张孝若描述,他的衣衫总是补了又补,每顿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而已,连写信用的信封都是将别人寄来的信封翻过来重复利用。张謇曾经自述兴办大生纱厂的初衷,是要给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开拓一条生路。他从事种种事业,说究竟是要为家乡南通造福,也是为中国的进展出力。他遵守传统文化的节操,摆正公义和私利的位置,承继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 张謇15岁开头参与科举考试,41岁中进士。按理说,走仕途、入宦海,是他作为一个传统学问分子的“正道”,但是张謇所处的时代,又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参加立宪,拥护共和,足见他与时俱进,同一般官僚有天渊之别。而张謇又弃政从商,兴办实业,兴办教育,从事南通地方社会建立,他在当时的政治家群体中又堪称别具一格。 人们称张謇为“状元实业家”。状元办企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谋私利,而重公义。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而且不断扩大规模,可是在筹办期间竟有前后五年未用厂里一文钱,他自己的生活开支仅靠书院薪俸维持。张謇所办企业成为维护地方民生,进展中国经济,与外商争夺“利权”的手段,也成为投入巨款兴办教育、博物馆、慈善等事业的资金来源。他办纱厂赚钱,是为了“用”那些赚到的钱。与纱厂相关联,他办起了苏北地区的盐垦事业,促进了南通周边地区的棉花种植业。他还创办了大达轮步公司,开拓了南通到上海的轮船运输航线。他只顾事业建立,不计个人得失,与其他企业家的重要区分就是彻底践行了儒家的“义利观”。现在许多人喜爱自我标榜为“儒商”,却实在无法与张謇相提并论。 平心而论,尽管我们称张謇为中国民族企业家,可是他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四处筹款办企业,一心做大企业,却漠视企业盈亏。假如企业进展顺当,无非可以使他更有实力去投入其他社会事业。可是一旦企业经营不利,企业便陷入逆境,毫无自救力量。这位“状元实业家”的局限与失策,我们是不能不予正视的。 张謇于1895年筹办第一家大生纱厂,1899年投产,当时只有资本44.5万两。到1910年,大生企业集团旗下已有纺织、盐垦、航运、食品加工、机械等十多家企业,资产近300万两,到1923年旗下企业40余家,资产总额2483万余两。如此膨胀快速的企业,唯恐称得上是当时民族资本之最。然而,只要洞悉张謇集聚资本的神秘,就不难发觉,“根底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完全适用于张謇的企业。张謇为了快速集聚资本,一是实行“官利”制度,凡参加入股者,不顾企业盈亏,一律按入股时商定,给付高额“官利”。后来在企业困难时虽然也实行了“利转股”的方法,稍稍纾解了企业支付“官利”的压力,但是不行否认“官利”曾经长期拖累了大生企业。二是向各大银行、钱庄大量借贷,用于企业运转和扩大生产,从而背负了很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大生一厂投产时,44.5万两投资中集股不过25万两,其余皆为各方贷款。在其后的企业扩张过程中,企业总支出中还本付息局部常占20%以上,1922年竟占了43%之多。除此之外,大生企业还有一些经营治理上的弱点。如企业系统内部缺乏 资金核算和监控机制,以致企业资金常被挪用、挹注到盐垦等短期不见盈利的事业和文化、教育等不行能盈利的事业中去。大生企业还缺乏高人治理,张謇自己只顾宏观思维,只管社会公关,根本上不过问企业内部事务,而在那个时代,企业经营治理方面的专家也的确稀缺。由于诸如此类的缘由,再加上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大生纱厂产品销路不畅,最终陷入逆境。1924年鉴于大生纱厂一蹶不振的境况,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家银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等大生债权人组织联合机构,清算并接办了大生诸纱厂,辉煌一时的大生企业集团就此陨落。 张謇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奉献值得高度确定。本文强调张謇的简朴作风和民生情怀,是盼望给时下某些爆发户的奢侈之风供应一面镜子。笔者强调大生集团盲目扩张, “存史资政”,最终被债务拖累的史实,意在警示当下局部企业非理性的扩张行为。 “以史为鉴”, 张謇讨论的当代价值莫过于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