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庖丁解牛》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庖丁解牛 《庄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赏析课文叙事艺术,体会庄子善用寓言的说理特点。 3.理解课文中“道”的内涵,探究庄子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 梳理《庖丁解牛》的文言知识点,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道”的内涵,体会庄子的哲学思想。 知人论世 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曾担任“漆园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人常将“老庄”并称。 庄子认为, “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师法天道,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注重保养生命、保存天性,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智慧。其文善用寓言,汪洋恣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极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 鲁迅评价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通读课文 贰 《庖丁解牛》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专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解牛,分解牛的肢体。 课文《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中阐发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指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庖páo 履lǚ 騞huō 郤xì 窾kuǎn 綮qìng 軱 gū 硎xíng 怵chù 謋huò 为:wèi 作介词,①替、给 ②因为 ③ 为了 wéi 作动词:做、谋求、作为、治理、成为、学习、研究等。作语 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反诘语气,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读准字音 【暂停视频,先结合教材注释和下方注音,通读课文。】 精读文意 叁 第一段 解牛过程 第二段 魏王问技 第三段 庖丁释道 第四段 王悟养生 段落大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第一段 解牛过程 【学习探究1】第一段是怎么描写解牛的? 【明确】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四个动词和谐流畅,四个接触牛的部位用力也轻重有别,而且极富动作的美感,和谐流畅,一气呵成。 音乐舞蹈表演,韵律和谐,动作优美。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解牛之悠然自得。 动词的连贯流畅,拟声词形象,几个之的连用也有调节音节的作用。 肢解宰杀本身是血腥的事,但这里我们看不见牛挣扎之状,听不到牛的惨叫之声,也没有血腥的场面,却像在欣赏乐舞表演,这说明庖丁的解牛之术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呢?” 第二段 魏王问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越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筋脉经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第三段 庖丁释道 【学习探究2】庖丁境界的提升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明确】 第一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庖丁学艺之初,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眼中只有牛的整体,对他物无所感知,不懂规律。 第二阶段: “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动手解牛时“目无全牛”,这是由于他掌握了规律,对牛的全身结构了如指掌,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 第三阶段:“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由了解规律上升到运用规律。这时的庖丁,进入了一个“逍遥游”的崭新境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可以说,庖丁在动手解牛之前,心中已经完成了解牛的过程。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

文档评论(0)

大姐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