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探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探讨 ;工作思路;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否形成工业矿体的关键—硫化物不混溶作用;硫化物的溶解度;S为不相容元素,结晶分异而导致的S饱和尽管能看到星点状硫化物,但对Ni矿成矿没戏!;要研究一个矿床,首先清楚区域地质背景;详细刻画含矿地质体的空间形态,标明样品采集的具体位置;;值与地壳加入的量成正比关系;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方法;;;;;问题:;19;地壳混染发生的深度 地壳物质与岩浆的混合程度;形成Ni-Cu为主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东昆仑造山带内发育的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也是继1996年加拿大沃尔斯贝超大型镍矿床发现之后近20年全球镍矿最大的发现。 含矿岩体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对示范区域同类型镍矿床的发现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拓展区域内同类型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体找矿潜力的贡献? ---锁定深部施工钻孔的有效部位—岩体的含矿性评价?;由此可见,早古生代,东昆仑经历了复杂的俯冲-碰撞及碰撞后造山过程;Ni金属量110万吨;;块状矿石;超镁铁岩橄榄石中具有84-90 mole % Fo, 500-2000 ppm Mn 和 700 ppm Ca 。高Mg橄榄石(像Fo 89 mole %) 且 Ca 亏损(像Ca 1000 ppm) 。 ;钻孔岩芯岩性变化(ZK902) 在橄榄石中,相同的Fo明显不同的Ni含量可进一步分为上部区和下部区。在每个区中橄榄石都表现了Ni-Fo 负相关系 (b),这可能是橄榄石与硫化物液滴之间Fe-Ni 交换反应的结果 (Li et al., 2007)。上部区橄榄石 Ni 含量基本上是下部区的2倍 (b),橄榄石中Fo-Ni 含量反映了这两个区不同的岩性变化 (a)。在下部区,橄榄石的 Fo含量向下(钻孔钻进方向)降低,在上部区,则是升高的。;但浸染状硫化物区域,橄榄石 Fo 向上降低Ni 含量却增加。该钻孔中所有浸染状硫化物区域橄榄石晶体表现出了弱的Ni-Fo负相关关系,这和硫化物熔离有关。 含有痕量硫化物区域橄榄石被大的斜方辉石晶体所包裹,且表现出了Fo 和Ni 含量正相关关系。;在主量元素的Harker图解中,纯橄岩-二辉橄榄岩主要受橄榄石控制,而二辉岩-斜方辉石岩主要受辉石控制。 所有样品的 Cu/Zr 比值都 1, 暗示在岩石中存在硫化物的堆积 (Li and Naldrett, 1999),由于不同量堆积??化物的出现,样品中的Cu/Zr 比值与S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GE地球化学;δ34S 值集中在3.5‰ 与 6.8‰ 之间 (平均5.6‰, n = 23),但是镁铁-超镁铁岩体的直接围岩片麻岩、大理岩是贫S的。 推测其较高正 δ34S 值与外来S有关,可能与深部热液活动之前的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岩浆源区;深部幔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上涌并发生深部熔离,后续岩浆卷杂硫化物继续上涌,至深部岩浆房并遭受前期弧物质的混染,加速了硫化物不混溶,最后于后碰撞构造薄弱部位成矿。;柴达木克拉通周缘铜镍矿床及矿点分布简图;石头坑德铜镍矿;具较好找矿潜力;柴达木盆地周缘仍有大量的镁铁-超镁铁岩和Cr-Ni-Co化探异常;;谢谢大家 敬请指正!

文档评论(0)

w97404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